一、“貨幣資金”項目會暴露的投資陷阱
??公司通常有三種途徑產生貨幣資金:①發售股票或舉債;②出售資產或業務部門;③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持續大于現金流出。
?符合第三種情況的公司,通常都具有某種持續性競爭優勢。
貨幣資金分析原則:
?貨幣資金需要與短期債務及經營需要相匹配。與短期債務的匹配情況,代表企業的償債能力。與經營需要的匹配情況,代表企業的資金運用能力。
?貨幣資金過小,則可能代表償債能力不足,或者經營中捉襟見肘。貨幣資金過大,則代表資金運用能力較弱,或者資金性質有問題。
?依據上訴原則,實踐中投資者要注意以下四種情況:
(1)貨幣資金余額比短期債務小很多;
(2)貨幣資金充裕,卻借了很多有息甚至高息負債;
(3)定期存款很多,其他貨幣資金很多,流動資金卻嚴重匱乏;
(4)其他貨幣資金數額巨大,但沒有合理解釋。
?情形(1)可能代表公司有短期償債危機,情形(2)(3)(4)意味著貌似充裕的貨幣資金,可能存在虛構、凍結,或者早就被大股東占用,只是在報表日前幾天回到公司賬上,過后又會消失。
二、 “應收賬款”的陷阱
?應付賬款是賒賬,買了東西沒給錢,但按照權責發生制的會計規則,簽了合同交了貨,基本就可以確認收入,產生利潤。出于某些原因,有些公司會利用這個規則,放貨出去,增加應收賬款,創造收入。從股東的角度來看,這種是很危險的行為,容易產生壞賬,使公司產生巨額虧損。
曾經的優質股四川長虹,就是這樣倒在高達45億元的應收款上。該公司一次性產生了37億元壞賬,把多年積累的“利潤”一次賠了個精光。
?如果一家企業應收賬款大幅增長,增長幅度超過同期收入增長,應收賬款回款速度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或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往往預示著兩種可能:公司放寬了信用政策,加大賒銷力度;或公司提前確認收入甚至虛構收入。
?如果公司應收賬款占收入的比例比較大,且很大部分(如超過三成)是一年以上應收款,需要警惕公司收入的真實性。
?如果應收賬款非常低?
?不同的公司的商業模式不一樣。如果一家企業是先款后貨,或者現款現貨,沒有應收款或者應收款很低,當然很正常。但是產品名不見經傳,市場競爭激烈,同類替代產品多如牛毛,卻沒有應收款!那就是收入造假。
?當年的藍天造假案,藍天股份是賣水產品的企業,年收入20億元,基本現款現貨,應收賬款只在百萬級別。由此原因引發財報分析人士的懷疑:“你一年20億元的交易,居然沒有銀行去你家鎮上開設分支機構?這個數額,就算把分行開你家池塘邊,銀行也得擠破頭吧?”
?應收賬款造假
?如果應收款長期掛賬的企業,突然有了一筆大錢解決了應收賬款問題?
?因為知道投資人警惕大額應收賬款,有些公司會以客戶名義打一筆現金進來,沖銷數額巨大或賬期過長的賬款;然后,再把這筆錢通過其他應收款,變成與經營無關的其他應收款、預付款或存貨。所以,當出現這種情況,投資者仍需要觀察企業是否新增了其他異常支出。
?在流動資產項目里造假,屬于比較低級的造假手段,容易被識破。比較高級的造假,是將應收賬款收回,利用在建工程、購買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活動將資金流出,然后光明正大地通過折舊、攤銷或減值完成“毀尸滅跡”,這很難查出來。
三、壞賬計提準備隱藏的假象
?某些公司在某一年積極計提壞賬準備,降低當期利潤;下期收款轉回,獲得財報利潤增長。造成一種公司業績穩步向好的表現,但實際上只是把一年的利潤平攤到幾年而已。
?如果計提壞賬的會計標準改變?
?公司可能遇到了大事,要多加留意??梢?strong>關注新聞或者公告或者專業人士的分析等等。一貫寬松突然變嚴格,可能意味著要“洗大澡”做低增長基數,或者為了次年轉回壞賬準備、美化利潤表打算;一貫嚴格轉變為寬松,美化當年利潤的意圖也很明顯。
四、預付款造假
?1. 當發現公司預付款大幅增加,則企業很可能是通過預付款流出資金,然后以營業收入的面孔,將資金重新流回公司虛增利潤。
?2. 預付款的時間問題。長時間掛賬的預付賬款,很可能并不是什么采購,而是以此名義將上市公司資金挪為他用。因為正常經營中,不會有企業真傻到本不著急要貨,卻提前很多天把錢打給別人。
?投資者需要持續關注公司歷年預付款占營業收入或營業成本的比例。如果該比例發生大幅波動,就需要尋找合理解釋。無法找到合理解釋的,投資者就要考慮防假、防雷措施。
五、其他應收款
?其他應收款,通俗講就是一個垃圾筐。所有跟主營業務無關的應收款,企業都會放到這個欄目。企業可能用它隱藏短期投資,截留投資收益;可能用它轉移資金,如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可能用它來私設小金庫,將款項源源不斷地轉移到帳外;可能用它來隱藏利潤或費用,調節報表。與之相對應的,便是負債方的“其它應付款”。
?優秀的上市公司,“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科目涉及金額極小,甚至為零。
?投資者如果發現這個科目的數字比較大,可以先抱著公司經營不夠規范的初步印象來看財報。
?企業賬上沒錢,卻容忍大量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存在,投資者可以直接懷疑應收款造假。道理很好理解,自己窮得揭不開鍋,哪有大把錢借給別人。事反必妖。
六、存貨中隱藏的陷阱或風險
?1. 有些公司,為虛增當期利潤,故意不對已經貶值的存貨計提跌價準備,減少當期費用。因此,如果一個行業的存貨有貶值特性,投資者就需要了解同行業其他公司對存貨計提跌價準備的標準,再與自己關注的公司進行比對,以衡量公司存貨價值的真實性。
?2. 有些行業的存貨(貶值)風險要高很多。如新鮮食品或高科技制造業,一旦過了保質期或者行業發生重大改變,存貨價值可能會歸零(想想過期食品飲料、BB機(《乘風破浪》的彭于晏)、膠卷及膠卷相機)。而有的行業的存貨,基本不存在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問題,如高端白酒。
?3. 通過虛構商品采購流出資金,再將資金流回企業、虛增利潤。意思就是,造假者通過虛構價值和數量不易確定的商品采購,將資金流出體外,在通過購買本公司產品或服務的形式將資金流入,創造收入和利潤。這種造假,往往伴隨存貨增長大幅超過同期營業成本增長幅度,且所備存貨與企業銷售速度相比,顯著高于行業水平。
?4. 通過加大生產,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從而欺詐性地提高毛利率,虛增本期利潤。
?公司生產有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或“上頭成本”):像場地租金、生產人員基本工資、設備的折舊等,就算不生產也要支付;可變成本(或“直接成本”):原材料等等,與產量掛鉤,生產一件就有一件的成本。所以:
?單位產品成本 = (固定成本 + 單件產品成本 × 產品數)/ 產品數
??????? = 單件產品成本 + 固定成本 / 產品數
?可以看出,生產數越多,單位產品成本越低。毛利率,利潤越高。
存貨的計價方式
?當期生產出來的產品,先進入存貨科目,成為公司的資產,不算入成本。只有發生了銷售行為,才對售出產品計算其成本。所以通過擴大產量降低單位產品成本,從賬面上看是增加了利潤的。
七、生產性生物資產是造假高發區
?“生產性生物資產”一般出現在農、林、漁、牧行業,包括動物、植物,如豬牛羊、鯉魚王八、鮑魚海參、蔬菜樹木等。
?生物資產的價值判斷存在很大的難度。陸上跑的豬、牛、羊、兔等也行可以大致清點一下,水里的鯉魚、王八、鮑魚、海參,不但難以盤點數量,沒辦法測量大小,甚至連是否存在也不好確定,只能根據相關票據及經驗判斷,因而成為造假的高發地帶。
?當年轟動股市的藍田造假案,造假者就是指著20萬畝湖水告訴會計師:“這下面有N萬噸王八魚蝦,且由于本公司高科技養殖技術,王八魚蝦的繁殖率和生長速度,比同處于湖北的同行業上市公司高很多。所以,我們的每畝產值是他們的10~30倍。你做賬吧!”
?生物資產做了假賬,之后填坑也很容易。需要的時候,公司可以直接告訴會計師,王八發瘟病,死光了,連王八蛋也沒留下。死了,尸體呢——尸體爛在湖底了。
?同時,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減值準備,也可能成為農、林、漁、牧公司調節利潤的手段。公司會告訴股東,最近口蹄疫橫行,因而公司庫存豬牛羊需要計提減值準備,使當期利潤減少。下期報表告訴你,沒事兒,口蹄疫并沒有影響咱家的豬牛羊,堂而皇之地將計提的減值準備轉回,利潤有魔術般地增加了。
八、集成電路、生物科技也是造假高危區域
?這些行業有幾個共性:稅收優惠多;產品不易核查;產品差異大,不易找到價格參照物;產品有沒有移交或交貨量的大小不易監控。
?這些行業有稅收減免政策優惠,因而偽造收入后,偽造的部分收入也享受了稅收優惠。由于造假成本低,必然容易產生造假。如農、林、漁、牧行業大部分免征所得稅,小部分減征所得稅;軟件、集成電路、生物科技等行業,一般會享受高科技行業的15%所得稅率。高科技企業容易產生技術轉讓收入,可以享受免征或稅率減半。軟件企業的銷售還可以享受增值稅超過3%部分即征即退的優惠等。
?此外,這些行業的產品都很個性化,價格差異也很大。比如軟件,定價起伏很大,從一般軟件的數元,到專業軟件的幾百,上億都有可能(還真沒聽說過),如果不是行業內的資深人士很難作出合理判斷;鮑魚從幾元到幾千元一只都不離奇;集成電路,垃圾和寶貝都長成一個樣(沒有通電調試外人看不出來);至于生物科技,審計師根本就不懂,只能看看外包裝,至于里面究竟是咖啡、可樂還是疫苗、配方、高分子,只能聽公司的專家說……
** 九、在建工程的隱藏陷阱**
?如果一家公司的在建工程數目巨大,遲遲不轉入固定資產科目,投資者一般就需要對其持懷疑態度。出現這種情況存在兩種可能性:
?1. 工程已經完工并投入使用了,但公司為了避免折舊,美化當期利潤,而不將其轉入固定資產。
?2. 有些公司,通過在建工程將公司的錢支付給虛構或關聯的供應商,然后再以采購公司商品或服務的名義,變成收入流回公司。這種在建工程,最后往往通過大比例折舊或者以意外損毀等名義,計提高額減值損失,光明正大地“毀尸滅跡”。
十、無形資產的風險
?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版權和非專利技術等。
?無形資產的研發,是一件風險和收益都很大的事情。例如,對美國制藥行業的統計顯示,研發一種新藥平均需要花費14.9年、8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的時間和金錢都消耗在一個接一個的失敗研究上。因而,如果我們關注的企業研發費用比較龐大,背后隱藏的究竟是機會還是風險,需要你真正理解行業、理解企業后才能判斷。研發費用通常會在董事會報告里單獨展示。
十一、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變動透漏出的信息
?持有至到期投資,有三種情況需要投資者警惕。
?其一,進行大額減值。當發現持有的投資有確定證據發生減值時,對其計提減值是一種謹慎的態度。但也有可能是公司首先虛構了收入和利潤,然后購入摻水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再通過減值“毀尸滅跡”。
?其二,是減值的轉回。債權類的減值,當減值跡象消失后,是可以轉回的。對以往減值的轉回,可能真是減值測試錯誤估計里形式 ,也可能代表企業對當期利潤的操縱意圖。
?其三,是重分類。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以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互相重分類。當持有至到期投資被企業改變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后,將從攤余成本計量變為公允價值計量。重分類日的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資產負債表的資本公積科目。
十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金礦還是地雷
?上市公司若將持有的股票歸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因為其浮虧或浮盈都不體現在利潤表上,所以它可能是一塊隱藏的金礦或地雷——取決于當前股價是高于還是低于買入成本。
?輸入“持有其他上市公司”字樣,可以找到上市公司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的詳細情況,包括數量、初始投資金額(買入成本)、期末賬面值、會計核算科目等。其中會計科目如果寫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那么你再看看期末賬面值和買入成本之間的差額,計算一下其浮虧或浮盈能對上市公司產生多大影響,便能先人一步知道是發現了金礦,還是踏進了雷區。
十三、警惕股權交易
?同一控制下不產生利潤,非同一控制可以產生利潤。因此,利益方就可能偽造非同一控制的相關方進行收購,做高資產。作為投資者,我們若發現非同一控制下的股權交易作價顯失公平,便可以懷疑公司可能是為了美化利潤,由關聯方化妝成非關聯方。
十四、投資性房地產資本的計量方式中暗藏的陷阱
?某些看上去市盈率、市凈率很低的企業(特別是房地產公司),是因為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其擁有的大量投資性房地產,從而使每年房價的漲幅,體現在當年的凈利潤和房地產里,“顯”得獲利能力很強,凈資產很高而已。
十五、有息負債的比例明顯偏離行業平均值
?有息負債過高,可能是企業經營出現了問題,或者是資金鏈斷裂,或者是急于擴張大舉借債等等;有息負債較行業明顯偏低,可能是管理層不作為、不思進取或者是空頭企業(我猜的)。
十六、凈資產:公司大額分紅再巨額融資
?當再融資或其他資本市場活動被要求與凈資產收益掛鉤的時候,有些公司為了降低期末凈資產基數,會狠狠宣布一筆分紅, 從而在凈利潤不變的前提下,提高凈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 = 凈利潤/凈資產),讓其符合監管方的要求。先大額分紅,再巨額融資的“飛去來器”型公司,不少是利用了這個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