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山
雖然不在農村多年了,可小時候的往事卻總能浮現在眼前。尤其是那讓人忘不了的露天電影!
70年代的農村生活還是比較苦的,交通不便,消息閉塞要啥沒啥!除了家家戶戶都有的有線廣播每天定時定點播著的固定“新聞”,農村是一如既往地消停、沉悶。只有縣電影隊的人來的時候,小村的碾麥場上才能又一次熱鬧起來。
那個時候演電影是定點不定時的。放映電影的多少是要看村上和電影隊的關系了。關系好了多來幾次,關系孬了少來幾次或者不來。好在那個時候人們不很在乎這個。
只要你演,我就看,不管它在啥時間啥地方。為了看一場電影,走個七八里路也是很樂意的事。
雖然那個時候年齡小,但我還是能愿意跟著村里的“大部隊”“南征北戰”的。
有時候趕到目的地,卻聽說人家不演了,或者是因為聽岔了音跑錯了地方。雖然沒能看上電影,可大家回來的時候還是有說有笑的,并不覺得有啥后悔的,還戲稱自己是“白跑戰士磨鞋底”。
遇到有人問“放的啥電影”或“”咋早早回來了”之類的話,大家還要胡謅幾句,騙著別人也“白跑一趟”。這樣的回答似乎遠比自己看了電影還高興。那個時候最愛看打仗的電影,有些電影還看了不止三五遍,但還是樂此不疲的趕著場子。《地道戰》、《地雷戰》、《董存瑞》、《英雄兒女》、《閃閃的紅星》等等等等,都是我們愛看的。
一場電影下來,少不了學些電影里的臺詞,裝著電影人物的動作。什么“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要放空槍,開火,開火!”“高,實在是高!”什么“不見鬼子不掛弦”“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反正就是看一場電影,嘴里都要念叨幾天。
但也有我們不愛看的電影。像那哲理倫理類的就“不受人待見”,在我們的眼里,只要是“一說一大堆,不扛炸藥包不沖鋒的”都不是好電影。一旦放了這樣電影,雖然也要趕場子,但沒有一次認真看過。多是場里場外的捉跑攆打,銀幕前后的亂竄。有時耍著耍著就耍惱了,翻了臉,打架了,可過不了一分鐘又擦了眼淚,笑著跑開了。雖然只是看了一場電影而已,可回到家好像是干了一天活似的,又乏又累可還高興的不行。
剛看電影的時候是窄銀幕的黑白電影,人都愛往前面擠。為掙一個好位置還要早早地“占地方”。后來有了寬銀幕、彩色電影了,人們卻顯得不那么熱情了。最起碼是不愛“趕場子”了。看電影前還要有個“好看不好看”“路遠不遠”之類的想法。
都說有了條件才有了選擇的資本。農村條件慢慢變好,有些有錢的人也會在他家過喜事的時候包上一兩場電影。《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牧馬人》等都是后來常看的電影。
不管在那個村,一般放電影的地方都是碾麥場。
這里又寬又大,最能容人。前排都是本村的大人娃娃,因為他們是搬著凳子杌子的。旁邊后邊站著的,一般是懶得搬凳子的年輕人和外村人。
人們里三層外三層的擠著挨著,就為了看那銀幕上的稀罕事,新奇事。也有的是趁著看電影的時間諞著家長拉個話,更有一些腦子靈光的小伙兒趁機給自己尋下個對象。而我們這些小娃娃則是前邊跑后邊攆的,忙個不亦樂乎。不管是誰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
……
現在想來,那個時候的露天電影已經不是純粹的電影了,它是人們了解外邊社會的大戲臺,它是父輩們舒緩筋骨的休息地,它是年輕人戀愛的小鵲橋,它是孩子們歡樂的游樂場……
所以說呀!在那個年代,一場電影承載了農村太多的歡樂!
后來呀,改革開放的大潮席卷全國,我們那偏僻落后的小地方也開始熱鬧起來。收錄機電視劇陸續來到農家小院。拆舊房蓋新房,小電視換大電視,黑白的換彩色的,自行車換摩托車,摩托車換小汽車……露天電影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
再后來,進了城,農村的巷道幾成空巷,碾麥場也變成了健身廣場,這里再也沒演過露天電影。
忙碌的城市沒有放露天電影的地方,蕭條的農村沒有了看電影的人。那曾經的露天電影只能存留于我的記憶,擱淺于過去的歲月!
……
我那看不成的露天電影,我那回不了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