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準備換工作時,你在糾結什么?
在身邊朋友看來,你是一個HR,當仁不讓就是換工作時的"顧問“對象,問題往往是:
- 手頭兩個offer,該選哪個呀?
- 有個機會挺好的,但看起來有風險,要不要去呀?
- 找個飯碗不擔心,方向和未來該去哪兒?……
在不斷的交流和探討過程中,慢慢地問題會指向一個:can do/fit do/will do的平衡
工作機會雖然多,仍然可以分成三類:1.你能做的(can do) 2. 你適合做的(fit do) 3.你愿意做的(will do) 如下圖所示:
三方面完全吻合的選擇面是極其狹窄的,從現實情況來看,極少人幸運到恰好從事的工作既能勝任愉快,又能充分發揮其所長,且又能點燃小宇宙,這是個小概率事件。
追本溯源想想看,當大家讀大學填報志愿時,不過剛成年,未曾真正意義上接觸社會,專業要么是父母包辦,要么是自己感性的選擇,譬如筆者的專業是工商管理,傻傻以為畢業了會去工商局…… 抑或有些人的專業是被調劑過的,太多變量加入導致很多人陰差陽錯選了并不適合自己的專業。
當你走出學校大門,第一份工作與其說選擇,不如說是“被選擇”。專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can do層面,當然有些人會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回爐重造,進行職業轉換,有些人從事了和專業并不相關的職業,但整體來說,職業生涯的第一步往往局限于" 用人單位覺得我能做什么“層面。
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跌跌撞撞中也愈發清楚什么樣的崗位是適合自己的,畢竟人崗匹配這一塊,崗位的要求是既定的,包含了對知識、經驗、技能以及個性、潛力層面的客觀要求,所謂360行,行行出狀元,而狀元是有勝任力標準,也有“畫像”的。
與此同時,很多人生大事件比如結婚生子伴隨著職場修煉也在進行著,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所謂的工作價值觀:有人走上創業之路,有人不斷尋求職位晉升,有人希冀著work-life balance,有人不斷挑戰自己,面對單調重復的工作心有不甘……
回到換工作/跳槽這個話題,糾結的點歸根到底是三方面的平衡和取舍——
能做什么?簡歷上已經很清楚;(行業+崗位的再次鎖定)
適合做什么?隱隱約約而又懵懵懂懂,有些人非常清楚自己適合做什么,而有些人則迷茫著,騷動著然而也躊躇于走出舒適區;(也許可以問問身邊親近的朋友,像照鏡子一樣,發現你隱藏的特質和未來的延展性。)
愿意做什么?這是內心最深層次的東西,每個人最重視&最不能放棄的那個點其實一直都在,真正做選擇的時候,你會為其投下決定性一票;
世上的路雖然多,畢竟也只能走一條;
外面的世界雖精彩, 我們是不一樣的煙火;
換工作,本身是非常個人化的職業選擇,最終承擔后果的亦是自己,雖然可以“顧一顧,問一問”身邊的親朋甚至大咖,那只是參考意見而已。
以上,是筆者的一點淺見,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