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訂閱了李笑來老師在“得到”上的財富專欄。這兩天在回復新文章的同時,也在回顧前10多周的舊文。翻到元認知那兩周時,覺得很有感覺,所以想用自己的理解來寫一篇關于如何提升元認知能力的文章。
一、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能力通俗來講就是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
其實元認知也沒有那么深奧,人之所以是高級動物,區別就在于人知道自己會思考。
很多時候被感動、觸動、震動甚至顛覆三觀的時候,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就被激活。它發揮作用,讓你意識到:啊原來我想的那些都是錯的;原來道理這么簡單;啊,我知道了,現在應該開始這么想才對……
領悟更深者還會發現自己如醍醐灌頂,世界一下子清明許多,甚至走上了理想的道路……
再換句話說,就是人會主動對已有的觀念進行更新升級。
像之前我寫過的一篇文章,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在不停地,根據生活環境、周圍的人、自己的理解,繪制我們的人生地圖,而之后我們總有那么些時刻,突然“覺悟”,然后開始把舊的人生地圖更新換代,把錯誤的更正,把未知的補上。
也可以叫做下載“新版本的自己”。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時的升級人生地圖,就是因為他們的元認知能力還在沉睡,并未被激活和利用。
所以,有幾種方法可以訓練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二、元認知工具
想要出現上面的恍然大悟并不簡單。就像“讀了這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一樣。
越是簡單的東西,越容易被人忽略。我們總以為已經理解了這些表層的意思,就不再去深挖其中的本質。
在我的理解里,元認知就像是把我們大腦宮殿里所有東西,用一種索引的方式串聯起來的能力,快速把曾經看到過、思考過的零碎片段組合、聯想起來,舉一反三。
元認知能力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進行訓練,不需要天賦異稟,也不需要努力刻苦,只是跟我們平時一樣想東西一樣,不過換個方式去思考而已。
李笑來講了三種方法:坐享、興趣、反思。我想基于這三種方法用自己的理解來延伸擴展。
如果說把元認知能力比作是把大腦宮殿里所有事物串聯起來的工具,那:
- 坐享就是前提
- 興趣就是為儲存能量
- 反思就是加速激活的引擎
1、坐享
坐享其實就是指冥想。
(題外話:我覺得李笑來很多思想都跟靈性有關,而他刻意將其從宗教、靈性概念中區分,并加以科學研究解釋的方式,得以讓大眾接受,并獲得大量認同與關注。這種方式我特別驚喜。)
冥想火起來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通過科學的解釋已經消除了對其的誤解,這只是一種自然而樸素的大腦刻意訓練方法。
你可以簡單的做這幾個步驟:
- 給自己一個獨處且安靜的時間,比如15分鐘
- 選擇一個你覺得舒服的姿勢,最好挺直脊背
- 閉上眼睛
- 緩慢均勻的呼吸
- 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剛開始你可能會走神,會睡著。不過沒關系,很正常。
在你走神的時候可以借助數呼吸的方式來讓自己注意力集中回來;當你想睡覺的時候,你可以讓自己的大腦去想象你坐在一間對著草原的空房間里,正面有扇可以看到外面風景的房間,然后去試圖想象外面是什么樣子,來讓你大腦在專注呼吸的同時,不至于什么都不想而睡著。
類似的冥想方式有很多種,大家也可以上網隨意選擇一種。
冥想對于元認知能力有什么作用呢?
元認知能力就是你“有意識”地去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認識和理解。只要你想,就能快速地讓自己回到“有意識”的思考中。
人的大腦一般在日常生活中,會被大量的生活瑣事或其他問題所占據,以至于經常處于一種“無意識”的生活狀態中。而冥想能通過練習,把你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來。
快速集中你的注意力,就是元認知能力的一個前提,迅速把你拉回到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上頭。
2、興趣
每個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很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近幾年也冒出過各種時髦的詞語,比如心流、Flow。
李笑來老師提倡主動地全神貫注。
這種“主動的全神貫注”判別方式是,你是否能在讓你沉浸的活動中,提升特定的技能,也就是跳出來引發深入的思考,而不是被此項活動牽著鼻子走。
看似“完全沉浸”與“跳出來”思考有所矛盾,但其實不然。刻意練習都是由興趣和練習組成的正循環。
主動的全神貫注,本身帶有主動性,就意味著在全神貫注的同時,要主動地參與思考。
也許有很多人疑惑,自己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事情怎么辦?
的確,大多數人直至成年,并沒有養成哪怕僅僅一個屬于自己的真正興趣。
那么,你總會讀小說、看電影、玩游戲等等吧?
關于“主動的全神貫注”也并不是非得找到命中注定、非有不可的興趣才能練習,這里也有很多方法可以供你參考。
全神貫注地磨練任何一個技能,就是用注意力全部去感受每個感官的刺激,進而調整每個動作、意識與理解。
那么我們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訓練時刻運用自己的五感即可。
比如看小說,除了將自己當做小說主角,去參與故事情節,也可以將自己當做小說作者,去揣測和學習作者的寫作方式、思考模式以及故事情節構思邏輯,還可能將自己當做小說出版商,想象如果自己是出版商會怎么設計小說封面,如何宣傳,如何推廣等等。
比如看電影,你可以是主角、反派,如果你是演員,你會怎么演,學習演員如何去詮釋角色;你可以是導演,在這部電影里是怎么完成這個鏡頭的選擇、如何用電影語言去表達劇本;你可以是攝影師,選擇什么樣的角度、什么樣的色調拍攝,你還可以是燈光師、監制、場記等等。
比如玩游戲,你可以是玩家,你可以是游戲設計師,為什么去設計這個玩法,如何設計出更高效、更好玩的情節,你可以是游戲音樂制作人,要聽到什么樣的節奏才能表達這款游戲的主旨,要創作出什么樣的節奏才是最好,你還可以是游戲運營,會如何推廣和宣傳這款游戲。
甚至比如去公園、博物館、圖書館,任何你身邊能夠出現的事物,你可以用眼睛去看,去手去摸,去鼻子去聞,去嘴巴去嘗,去耳朵去聽,在你做的每件事情,都可以完成”主動的全神貫注”。
這個步驟完成后,你已經為你的元認知能力儲存了很多能量,只需要完成下一步,你就可以快速激活這種能力。
3、反思
人是唯一知道自己會思考的動物。但會思考,并不代表我們,就天然會利用自己思考的結果。而反思,就是幫助我們理清思考結果的辦法
。
我們跨入21世紀,就跨入了知識爆炸的時代,攝入的東西足夠多了,缺少了恰恰是消化它的能力。為什么“懂了這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也有這個原因。
單單是攝入了再多的知識元素,無法運用他們,無法聯系起來,就如同一盤散沙。需要的是將他們呈放射狀延伸出去,能夠快速鏈接其他相關的元素。
反思可以通過記錄。
你在“主動的全神貫注”里獲得的信息是什么,你今天都思考到了什么,為什么會那么想;導致這種想法的緣由從何而來?思考的想法是否有謬誤?還有沒有其他的思路?并且定時回顧你的這些記錄。
反反復復地打磨你的每一次思考,不停地去回顧和學習你之前攝入的新東西、或者你的總結,不斷加強這些元素之前的神經鏈接,元認知能力就會更加快速且容易地激活。
剛開始會很混亂,和頭疼,但總會有那么一天,你會發現以往的訓練是有效的,效率和修正會變得快速且果斷起來。
而且反思不僅僅可以用在記錄你的思考模式上,還能幫助自己記錄情緒模式。
記錄情緒是一件有利于鍛煉元認知能力的輔助條件。畢竟花很多時間糾結在負面情緒上,注意力就無法集中在思考上。
人就像無法控制時間一樣,無法控制情緒。但我們可以通過認清情緒的來源,并找到解決方案的結果。認清情緒的來源,就是調用元認知的能力。
比如在很傷心的時候,要知道自己在傷心,但不要去排斥它,或者忽視它,而是將注意力轉到“為什么會傷心”,去找傷心的原因,然后再把注意力轉到引發傷心的問題上。能解決,就去解決,不能解決,就對這個情緒說拜拜,接受它是你的一部分,既然解決不了,再傷心也沒有用。
這種方法也可以稱為調頻,調頻的越多,就是元認知能力鍛煉的越多。最后會發現,每次反思過后,自己都能冷靜地處理被情緒左右之后的行為和決定。
三、從現在開始激活元認知
看完不思考可不是激活元認知的好習慣,所以,不妨在看完以上的文字之后,問自己幾個問題,留言一起討論下:
1、你是否有過運用元認知能力的經歷,“主動的全神貫注”做一件事情?仔細想想當時自己是如何做的?收獲到了什么?
2、如果你能回到過去遇見過去的自己,你會如何訓練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3、如何才能把思考和反思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