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輔導一個求職者W,由于35歲+的年齡,在互聯網行業做產品經理,市場前景不好,求職遇到困難。
溝通的時候,W先表示愿意接受降薪,職位要求不高3-5年的產品經理職位也可以接受。沒有給予直接評價,詢問W,那近期的投遞簡歷效果如何,HR反饋多嗎?
W坦言,不多,回復和面試機會都很少,所以更困惑了。
由于市場行情不好,加之35歲+的年齡,從開始找工作的時候,W就降低了預期,想著只要基本合適就可以了,沒想到效果也不好。
在兩個小時的溝通輔導中,從求職定位、過往履歷梳理、優勢提煉和關鍵項目都給予了輔導。但在所有這些之前,我們最開始的40分鐘溝通,全部都在溝通職業定位問題。
不是我們認為放低姿態就能順利找到新工作,一個工作15年的人,去和3-5年的年輕人競爭,無論是在性價比、工作時間和精力、以及未來潛力上都不具有優勢。很可能直線經理都沒有自己年齡大,個人不在乎對方也會介意的。
找工作最主要的是適配,而不是一方降低姿態就可以,那樣其實并不是成功的職位招聘。
在與W達成職業定位的共識后,去梳理過往的工作職責,模塊化的工作表現和業績,以及提煉出2-3個優勢項目。系統梳理在過往平臺積累的經驗,能解決的場景化問題,讓他更明確優勢能力,也找回了更多自信。
職場的價值交換是對等,而不是一方顯著失衡。
主動降薪降低職位求職,不是極端特殊的情況,比如更多時間照顧家庭、準備工作之余投入更熱愛的事情等,其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