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意大利影片《偷自行車的人》,背景設定在二戰過后的羅馬,經濟蕭條,失業率嚴重。一個年輕父親,為了一輛失竊的自行車,丟魂落魄,苦苦尋覓無果后鋌而走險,最后終于忍不住,在最崇拜自己的兒子面前辛酸落淚。
生活的茍且,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可怕
一輛再普通不過的自行車,為什么會讓一個大男人窘迫到如此地步?
已經失業兩年多的瑞奇,有一家四口要養活,自己沒有收入,全靠妻子典當家私和小小年紀的兒子在雜貨店幫工來勉強度日,這對一個男人來講,是多么大的恥辱和壓抑。好不容易,他搶到了一份貼海報的工作,但是這個工作有一個特殊的要求:必須得有一輛自行車。瑞奇像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耷拉著耳朵回去跟妻子說這事,因為前幾天他剛剛把家里的自行車拿去當了。妻子二話沒說,把家里的床單全都收了洗干凈,拿到當鋪換回了自行車,瑞奇自然是喜笑顏開,讓兒子把車子擦的锃亮,自己也換上了嶄新的工作服,高高興興的帶著兒子上班去,仿佛美好的生活就此開啟。
然而生活總會給你意想不到。重新煥發活力的瑞奇第一張海報還沒貼完,自行車就被小偷趁機搶走了。沒了自行車,他這個剛剛到手的工作自然是沒法干了,而如今全家都指望著他這份工作糊口呢。所以,一定要找到自行車!
于是他帶著兒子,請了幾個朋友,到處尋找自行車。可是面對著充斥著大街小巷不計其數的自行車,要找到他自己那輛,可謂是大海撈針。吃了不少苦頭,希望逐漸變成失望,最后成了絕望。絕望的瑞奇徹底失去了理智,偷了一輛別人的自行車,但沒跑多遠就被人家抓住了??蓱z的兒子看到爸爸被抓,苦苦哀求,眾人最終出于同情放過了他,但瑞奇此時已經完全崩潰,在兒子面前,流下了壓抑已久的眼淚。
這部影片我是揪著心看完的,從片名就知道瑞奇的自行車肯定會丟,所以剛開始一直替他擔心,導演也刻意安排了幾個可能丟失自行車的情節,故意把觀眾的心懸得更高,最后真正丟自行車的情節卻有點出人意料。
及至父子倆心急如焚地走街串巷尋找自行車時,我突然想到要是我是這個父親,該怎么辦?心里莫名地開始著慌起來。
要是在幾年前,這部電影恐怕難以引起我的共鳴。那時的我孑然一身,剛畢業就有穩定工作,拿著還不錯的薪水,沒有多少顧慮,空閑時間就忙著打游戲追美劇,生活很愜意,所以很難體會到艱辛是什么,茍且又是什么,自然也不會體會到瑞奇的苦楚。
而如今的我,成了家,用光所有積蓄買了房,也準備做一個父親了。但是現實似乎在突然之間變得很殘酷: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每年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離家萬里的外地,根本照顧不了妻兒,薪水說起來還不錯,可對一個家庭來講還是有點微薄。
無奈之中,我多次考慮過放棄這個工作,但是我一沒積蓄,二沒特長,回去了又能干什么,又能怎樣養活一家人?
于是,這份工作,就成了我的“自行車”,沒了它,我恐怕也要流落街頭,失魂落魄,最后也不知會干出什么傻事。所以,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瑞奇的感受:
現實生活的茍且,不會給你幻想詩和遠方的時間及精力,只會讓你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僅僅為了一份平凡普通的生活。
我相信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大多數也還沒有真正走到需要茍且的地步??赡苣阌幸环莶诲e的工作,或一個富足的家庭,或一種滿意的生活,生活的茍且對你來說,更像是文藝范兒的無病呻吟。但是就像我前面所說的,生活總會給你意想不到。如果你還無法感受這種危機,建議你用心看看這部《偷自行車》的人,通過瑞奇的經歷,體驗一下真實生活的茍且是什么滋味,再想想如果未來的你走到這步田地該如何應對。這么一番體會過后,我相信你也會產生一定的危機感,重新檢視現在的生活。
誰也不想要生活的茍且,那我們該怎么辦?
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未雨綢繆。這也是我這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一來是提醒自己,我的生活其實還沒有到達茍且的地步,我只是需要更努力地想方設法提升生活質量,一旦我還執迷不悟,最終的茍且是無能為力去改變的,就像瑞奇丟了自行車,除了流淚,無法可想。二來也是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像我一樣的人,反思自己的生活,尋找前進的動力,不至于墮入生活的茍且之中。
安逸的生活,就像是一個甜蜜的陷阱,不知不覺的會讓人失去反抗的力量,想要抽身出來,談何容易。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麻痹,每一天每一次的一點點改變,都是在解救自己。
在簡書里,我看到很多人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堅持、努力、勇敢、奮斗,這是很值得我學習的,這不是心靈雞湯,而是醍醐灌頂的苦口良藥。
生活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有的人會一直努力增加自身的分量,有的人會自甘墮落,而最可怕的,也是最多的那一類人,是耽于安逸,在不知不覺中被生活的茍且所吞沒。
最后,最近看到的一句話,這兩天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縈繞,引用出來,與朋友們共勉:
每一天都很容易,一年一年越艱難;每一天都很艱難,一年一年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