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自由而抱怨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從小生活在規規矩矩軍人家庭的原因,長大的我特別喜歡‘自由’這個單詞。對它的理解來自于周圍人和事,以為自由就是想干啥就干啥,能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游,可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做到我認為的自由,所以,我總是不停的抱怨,抱怨現在的工作工資低休假少,抱怨有了家庭的我被家庭束縛.....,久而久之,抱怨成了我的習慣,想改變這個煩人的習慣,卻不得法而困擾不已。
偶遇一個故事
2017年,一次無意中的瀏覽,遇到了拆書幫。參加線下活動時,被RIA新穎的學習方式打動的同時,直覺覺得拆書法能幫到我-改變抱怨的習慣,找到自由。這一年我踏上了拆書之旅,旅途中,每一次和書本片段的相逢,雖然都會帶給我不同的感悟和收獲,卻還是沒能讓我遠離抱怨找到自由,直到我遇見了它-《少有人走的路》中的一個故事。
故事以‘逃避自由’為題
闡述了一個觀點:
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會給自己帶來痛苦,為了躲開這種痛苦。力圖把責任推給他人,甘愿讓自己處于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利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獨裁者和上司。為了躲開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愿放棄權利,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故事是這樣的:
筆者有個頭腦聰明,卻郁郁寡歡的友人。友人曾抱怨過社會上壓迫性的力量: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缺乏人性的企業軍事化管理等。而他對鄉村警察干涉他和他的朋友留長發,更是不滿。雖然筆者一再提醒友人:他是成年人,應當自己做主。幼小的孩子依賴父母,情有可原。頭腦清醒的成年人則可以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友人住在警察排斥長發的鄉下,卻又堅持要留長發。他可以搬到城市居住或索性剪掉長發;他甚至可以為捍衛留長發的權利,參加警長職位的競選。但友人卻沒意識到他擁有上述選擇的自由。哀嘆自己缺少政治影響力,不承認自己的選擇力。友人說他熱愛自由,但與其說強制性的力量讓他受到傷害,不如說是他主動放棄自由和權利。
找到自由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都有選擇和改變的能力。接受這一事實,就會變成自由的人。而現實中的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意識到,為了逃避自己的責任,是我們自愿將選擇權轉交給其他人或事,在放棄選擇權的同時,也讓自己成為了一個不自由的人,因為內心深處深知是自己放棄了自己的力量,所以才生出無限的抱怨后悔。這個故事醍醐灌頂般的讓我頓悟。我開始反思我自己的行為,對每一個抱怨不讓我自由的事情做了刨析后發現,是我自己放棄選擇,放棄了自由,但又不愿意承擔這份選擇后的責任,通過抱怨周圍人、周圍的事,尋求解脫自我。
自由:代表我有選擇和改變的能力,能承擔選擇后的責任!
當我真正理解自由的含義后,我的人生開始開掛,在公司積極參與各項目,努力提升能力,半年后職位上升,工作成了我快樂的一部分,親密關系的相處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傳播自由
當開始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體味到自由的幸福后,我不再滿足于一個人的獨樂樂,開始帶著故事到處和人說,它陪著我一起去了日本,一起去了加拿大,在日本講,在加拿大講,在公司內講,在朋友中講,我工作的職場因為這個故事,不再有抱怨,因為每一個人都知道,不要抱怨自己的工作和同事,如果不滿意,可以選擇跳槽,也可以選擇自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