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遠哥哥提醒,本文作者肥肥貓,已獲得授權,我特別喜歡的文章,保存留底,再次感謝朱光遠哥哥和肥肥貓老師)
為什么所有的藝術作品、小說、歌曲、電影都在歌頌青春?
為什么青春被認為如此美好?
很簡單,因為青春=尚未被使用的大量時間。
而時間=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如果說有什么東西對一個人的生活是真正重要的,那就是盡可能多的可能性。而這,需要時間打底。如果給予無限的時間,每個人都能有無限的可能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
但問題在于,時間不僅不是無限的,而且還很有限。不僅有限,生活還是很狡猾的,它會在日常瑣碎中,用一點點蠅頭小利就騙你把最值錢的資產輕易浪費在一些意義不大的事情上。
日積月累,每天偷一點,最終你最寶貴的資產就幾乎不剩什么了,就像提著一個滲水的袋子走三站路那樣,你的愿景和宏圖,永遠追不上水溜走的速度。
如果說有什么是真正值得你花時間的,那就是學習“如何不要浪費時間”。
學習如何不浪費時間,是最值得年輕人投入時間的地方(聽著似乎有點諷刺)。
1
能用錢解決的絕不花時間
學會外包思維是今天特別需要著重培養,卻被很多人嚴重低估的一個思維習慣。
我們的上一輩,在這方面做的很不怎么樣。主要是因為這些人成長于物質貧乏年代,社會化分工不發達,大家養成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學著做的習慣,而這種思維習慣顯然已經不屬于今天這個時代了,至少是不具有經濟性和效率的。
你花再多時間鉆研做菜,你也不可能達到你樓下小館子一半的水平——人家成批量購買食材,灶頭的火力你把你家灶臺燒了也達不到。
出去吃又花不了幾個錢,那為什么非要自己做呢?讓更專業的人來幫你做他們比你擅長的事情不好嗎?
遇到困難寧可花錢請教人,不要自己瞎琢磨。瞎琢磨浪費了大量時間,這個時代已經有足夠的人和經驗來解決你所有需要耗費時間的麻煩事,只要你花一點點錢即可。
告訴自己這些在未來都是小錢,不要為節省幾個小錢浪費時間。解放出來的時間,用在你最擅長的事情上,整個社會才能更高效的運轉。
2
要“博”更要“專”
“復合型人才”是一個亟需破除的迷信。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那種要讓自己變得“博學”的心理需求,是另一個偷走你時間的高手。
這種心理是怎么出現的?主要是因為,在學生時代,具有廣博的知識面的人,更容易受到正面的鼓勵。我們的初等教育,對全面掌握的考核遠遠高于對某一方面特長和天才的獎勵。
換言之,對于一個大規模批量化生產“勞動力”的流水線,產品的穩定性、一致性和可期待性高于其他要求。
但老師和學校從來沒有告訴你,這世上已經有樣樣都粗通的太多的空談家了。
這個世界稀缺的,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匠人,那種找到自己的方向之后一門心思扎下去的匠人。
如果沒有有意識的讓自己沉浸在某一個特別的領域,面對今天的信息咨詢,人很容易浮躁起來。覺得自己這個也能干,那個也想學,連想干嘛都沒想清楚就先考一堆證。知乎上天天有人問考了ABCDE八個證書的我適合做什么?言辭之中掩蓋不住的洋洋自得。
考了八個證的最適合去考證培訓領域。因為這是你唯一證明了的能力。
3
對太多無意義的社交Say No
剛出校園的人往往特別熱衷各種社交的局。在所謂的“培養人脈”的名義之下,許多人樂此不疲地參加大量的social event。
但和投入的時間相比,大部分人所獲得的收益卻非常有限,把時間成本也一并算進去成本,還是虧本生意。
這里面尤其是同學聚會最沒意思。如果你混的好,那在這種聚會中你會很直觀地感受到不斷被人索取價值。
每個套近乎的臉上都寫明了“大家朋友一場,讓我占點便宜”。
而如果你混的差,那參加更是一種折磨,每次聚會都是一次排名的宣示。但和讀書時候在分數榜下被羞辱不同的是,現在你可以選擇不參加這類比拼,讓勝利者的優越一拳打在空氣里。
大量時間被浪費在些產生不了效益卻能產生負面比較的活動上了。而和社會人士的聚會也好不到哪里去,觥籌交錯間很多年輕人僅僅是在玩一種叫“扮大人”的游戲罷了。
有價值的人脈是需要長期維護的,無法長期高度投入的人脈都是偽人脈和廢人脈。除了微信上多出幾百號名字變來變去的陌生人,以及被添加到無數刷屏的群里一無所獲。損失的機會成本不可估量。
而在另一方面,你很快就會發現,隨著你越來越忙碌,你和老人見面的次數會越來越少,甚至逐漸下降到一年一次。
而等到你意識到這點的時候,你會突然驚醒,余下見到老人的次數,可能兩只手就能數過來了。尤其是那些離家千里的游子,每一次相聚都是一次倒數。
老人們多活一天,便是少活一天。
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人身上,時間要怎么投資更有價值,是不是應該好好估量一下?
4
遠離不靠譜的“創業”和“好工作”
不靠譜的“創業”和一份“好工作”可以燒干凈你的最寶貴的十年。
想創業,平臺和護城河一定要高,而不是在狗斗的紅海中瞎折騰。而這個浮躁的社會,鼓勵的卻不是靠譜而審慎的創業,多的是什么余佳文,馬佳佳之流。一年成功,兩年融資,三年上市,四年暴富。
那些被媒體包裝出來的青年創業家們,幾年過去了,幾乎全部銷聲匿跡或是身敗名裂。從來就沒見過從校園里直接殺出來的成功者。
在沒有任何行業經驗的情況下,大學生的視野是非常狹窄的,把10個大學生關在屋子里想一個禮拜,最后能寫下來的點子也無非就是那些什么奶茶禮品送外賣、漫吧桌游代金券,花店書店咖啡館一類的東西。
一上來起點就不高,再加上學生的執行力和資金有限,很容易把格局越做越小。
而一份表面光鮮的工作也是偷取你時間的個中好手。資本家們灌輸著,年輕就要狼性,年輕就要996之類的雞血口號,幾乎將80后90后的青春榨取一空。
老板忽悠員工的基本路數是“缺啥補啥”。你之所以覺得談錢的才是好老板,是因為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處在缺錢的狀態,無心也無力去關注基本需求之上的東西。
等到你已經站在當年你自己想象中的“未來”了,才發現自己幻想中那“未來”的鮮花大道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而青春,卻是扎扎實實的流走了。
這么一想,我們都賤賣了自己。你以為老板付你工資,你給老板加班,比同齡人多個幾千、萬把塊錢就能justify你加班到深夜的那些時光。但殊不知你出賣的是你最寶貴的時間,當你把這些時間賣給了老板,基本就終結了你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你沒有時間自我提高,因為你永遠在加班,最后淪落到以老板的肯定、客戶的肯定為食。賣的,卻是自己的時間,自己無數的“可能性”就在那些日日夜夜里打包賣了。
這么一想,當賣時間的人真虧,當買時間的人,可真是占了大便宜呢。我似乎悟出了點兒什么。。。
本文作者肥肥貓,為香港資本市場律師,供職于英國頂級律師事務所,知乎百萬贊作者。肥肥貓對職業發展及規劃有非常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