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書有一個習慣,拿到書先看書評,對這本書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再看目錄,會選擇幾個感興趣的章節跳躍著看,最后才是把書從頭到尾的看一遍。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可以說是喜憂參半還有點小小的恐懼感。
原因有三:
一是以前讀這類的書比較少,是一種興趣使然吧
二是在網上搜索書評,網友對這本書的評價褒貶不一,不過別人的評價也只是看看而已,不能讓別人的想法左右自己
三是翻看目錄的時候,確實也看到了幾個比較感興趣的章節
比如:
“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把”未完成”變成”已完成””
等等。
先說說如何理解收益值和半衰期吧。
半衰期,引自物理學中的概念。看完這段話以后,腦子里浮現出三個字,看!不!懂!
再往后看
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大多數事情都可以從收益值、半衰期兩個角度來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這兩個角度組合成的四類事件。
最直觀的理解,畫個簡單的象限圖:按照書上的舉例畫出了象限圖,感覺好像簡單一點了
分析一下,找找規律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基本都是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大致可以歸納為是解一時之快無長期影響的事情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的事情,大多是暫時看不到任何收益,卻可以期待長期效應的事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的事情,很多都是短期效應可見,長期效應可期的事情
林林總總的看來,上半部分都是很多人不愿意做或做起來比較痛苦卻有意義的、可做的事;下半部分是大多數人愿意做,可以給人帶來暫時歡愉卻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浪費時間的事。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人對于收益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我們還是要從自身的利益角度出發,去看待收益值和半衰期。
對于一個從事翻譯工作的人來說,背單詞是低收益長半衰期的事,那么練書法、學音樂也可以放在其他的象限里;同理,一個學習聲樂的人,肯定學樂器是低收益值長半衰的事情,因學樂器是他的真實利益,比背單詞要有實用價值。收益的目標不同,事項的歸類也會有決定性的差距。
所以,我想,通過這個章節,我們學習到的是這種區分事件的方法,形成收益值和半衰期的象限圖的認知,在我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因為每個人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面臨著很多要處理事情的選擇,先做哪個后做哪個放棄哪個,運用這個象限圖可以很好的幫我們區分出來事情的輕重緩急,幫助我們做出取舍。
恰如書中所說,它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它只是一個思維工具,一項可以加諸內心的判斷標準。它就像一把“時間之尺”,丈量出具有長遠價值的事務,提醒我們避免沉迷月對短暫欲望的追逐之中。雖然人是需要當下的歡樂和即興的滿足,但不應成為我們生活的重心。我們還是要清楚的知道,我們到底在做什么,到底要追求什么,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個象限圖也回答了很多人的困惑,“為什么我很努力還是沒有進步”、“為什么我一直在學習卻沒有提高”等等。我們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去設定自己的收益值,沒有收益值的指導,只是盲目的學習,肯定是勞而無獲的。
這個象限里的內容,沒有定論,一切都因人而異。學會方法,就OK了。
“把”未完成”變成”已完成””
“精益創業”中有個關鍵概念叫“最小化可行產品”。產品有時是一個直觀的概念,可視的、可以觸摸的一個物品可以稱之為產品,產品有時也是一個抽象的、模糊的概念,我們學習的結果也可以稱為產品,這樣就簡單了,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過程產生的有型的或無形的結果都叫產品。產品也是衡量一個過程是否優秀的唯一指標。
比如
我們把“最小化可行產品”設定為強化輸出的概念。
以輸出為導向的輸入是高效的輸入,因為這種情況下輸入是準備隨時被調用的輸入,可以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使知識在調用的過程中不斷地轉化成技能。而“技能才是我們學習的終點”。但是大多數人的學習投入和產出是不成比例的。輸出是比輸入痛苦得多的過程。輸出是一種創作,是主動的過程,而輸入只是一種吸收,是被動的過程。學習一道題的解法是一種輸入,而去解答這一類型的題是一種輸出。說白了,就是學生在課程上聽老師將的課都會,就是一到考試就不會。上課是一種輸入、考試是一種輸出。工作了也是,作為培訓師,我們學習文件是一種輸入,把文件采編成知識點給一線人統一口徑、制作腳本就是一種輸出。因為輸出比輸入要痛苦的多,所以我們潛意識里會有懶惰、逃避的想法,來指揮我們的行動。因為往往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輸入,輸出的結果卻并不理想,人們會下意識的找借口,說自己還沒有準備好,自己還不具備輸出的能力。
記得2004年的時候,我在呼叫中心做信息采編,當時新買了一套知識庫系統要做割接。我和一個同事我們2個人負責新系統的信息采編,1個月沒做好,2個月沒做好,3個月沒做好,領導急了,怎么就不具備割接條件呢!其實我們也沒閑著,每天加班加點在設計,光知識點的目錄樹我們就設計了幾個版本,業務維度的、業務狀態維度的、上線時間維度的、信息來源維度的等等等等,因為選擇太多了反而不知道選擇哪個好,因為想一步到位,想盡善盡美,所以總是不滿意。當時的領導說,一個系統的建設永遠都是要進行優化和改進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人在變、業務在變、市場的環境在變、這個世界一分一秒都在發生變化;你認為有用的東西也許明天就變成了廢紙。
《精進》中指出:“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準備好”,“你并不需要完全準備好再上場,你可以邊上場邊準備或者先上場再適應,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摔得鼻青臉腫,但進步反而更快”。因為輸出的過程會刺激我們的神經,讓我們迅速整合已有的知識去產出,這種刺激會加深我們對輸入的記憶,并且這種記憶也會促進我們對已輸入知識的調用。所以我們要不斷打造“最小化可行產品”,以輸出的產品作為對輸入效果的評價。不要對別人對產品的批評保有抵觸心理,把批評當做一種信息對待,不能因為擔心否定意見就不敢拿出產品。
這本書還沒有完全看完,能力有限,能分享出來的也就這么多了,后面再看再有想法再補充吧。
每一章節后邊的實踐練習題還是非常好的,靜下心來做一做,對自己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謝謝永志老師的推薦。
分享讀書心得寫完了,雖然寫的不多,但是感觸也很深,讀書也好、思維也好,好像一層窗戶紙,總是在觀望,總是止步不前,什么也看不明白;走上前捅破了它,一切了然于心;反過來回頭再看,好像感覺對這類圖書也沒有那么恐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