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戰國時期,涌現出了許多的俠義之士。體現在他們身上的俠義精神引起了強烈的震撼和迅猛的擴展。《韓非子》認為,不要名,不為利,張揚個性,豪放肆意,蔑視權貴,敢于反抗,是他們的品質。司馬遷認為志向高遠,仁義誠信,仗義行俠。輕死重氣等是戰國俠義精神的核心內涵。班固認為,戰國俠義精神是充滿了反抗的精神,其“溫良泛愛,振窮周急,謙退不伐”等品質難得可貴。而司馬遷的《史記》當中的五位刺客,很好地詮釋了戰國的俠義精神。其中又以荊軻最為代表性。
? ? ? 關鍵詞:戰國俠義精神,荊軻。
? ? ? ? 歷來人們都很惋惜,同情荊軻。因為荊軻和高漸離之間的友情,以及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蕩氣回腸的詩句。并且古往今來也有不少人在猜測,如果當荊軻刺秦的時候,一切時機都已經完好。那荊軻刺秦,是不是會成功,如果荊軻刺秦成功的話,整個戰國時代都要再次大亂。原本按照荊軻自己的設想,刺秦是可以成功的,并且還可以讓秦始皇把之前侵占六國的土地全部都還回來。可是到了最后,荊軻刺秦,卻慘敗。而這當初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燕太子丹。
? ? ? ? 在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當中,荊軻刺秦,可以說是被逼無奈的。在燕國的時候,荊軻結識了自己的知己,高漸離。而他和高漸離每天在市集上飲酒作樂。“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這樣的日子竟可過的好不痛快。就在荊軻過這樣的日子的同時,燕太子丹從秦國逃了回來。而《史記》這里則描寫了燕太子丹與秦國嬴政的仇怨。原本兩人一同在趙國做人質。可最后嬴政回到秦國當上了國王,而燕太子丹卻在秦國做起了人質。嬴政便看不上自己兒時的伙伴。盡情的嘲諷他。而燕太子丹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只好忍受嬴政的羞辱。所以當燕太子丹,逃到燕國的時候,他心中唯一的念頭就是給自己報仇。所以他才召令天下刺客用來刺秦王。而當時荊軻與高漸離的故事在燕國人人皆知。于是燕太子丹,便請求了荊軻,請求荊軻刺秦王。原本荊軻則是不打算來刺秦王的。可是當時給荊軻傳信的田光先生,因為受不了了燕太子丹的懷疑,給荊軻傳完信之后就自殺了。田光先生在死前就請求荊軻去見燕太子丹。面對田光先生這樣的遺言,荊軻不得不去實行。而見到燕太子丹之后,丹就直接讓荊軻去刺秦王,并且還“尊荊軻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如此一來,荊軻就不得不去刺秦王。因為這里面則關乎到了到了俠士的俠義精神。
? ? ? ?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的俠義精神是起源于墨家思想。晚清學者陳沛提出:“墨子之學,以死為能,戰國時俟烈之風,蓋出于此。”康有為認為:“俠即墨也,孔、墨則舉教名,其實一也。”由此可見許多人都認為中國的俠是出于墨家。即使并不是出于墨家,可中國的墨家思想對俠精神也產生了許多影響。中國民間社黨“濟世除暴”“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等俠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墨家精神的某些縮影,其精神源頭莫不與墨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在當時的戰國時期里,墨家思想的支持人一直是堅定的站在弱小的那一方的。墨子一生中多次為反對侵略戰爭的正義事業而奔走,如止楚攻宋,說服魯陽文君放棄攻鄭,說服項子牛放棄攻魯國等義舉。更為可貴的是墨家集團為求天下大義,即使是犧牲了個人性命也在所不惜:“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湯蹈火,死不還踵。”并且他們工成不受賞,施恩不圖報。過著極其簡樸和艱苦的生活。而根據記載俠確實不是出于墨子,因為在墨子思想出現之前俠就已經存在了。而根據韓非子所說的,俠以武犯禁,只是沒有受到墨家思想的俠。可以說是沒有俠義精神的俠。而盡管這樣,還是有許多俠以武犯禁,因為他們一直擾亂著封建統治秩序,所以就被統治者所禁止了。并沒有記載在史書當中。可是墨家思想還是沒有消失。因為統治者的排斥,所以墨家思想便不再出現在朝政,而是出現在了民間,甚至是山水之間。因為在秦漢之后,社會上不斷出現,“游俠”“任俠”一流人物,他們一直是提倡扶弱濟貧,見義勇為,吃苦耐勞,重信意。而之后更是逐漸迸發出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但是最不幸的是荊軻正是秉承這種信念的人。
? ? ? ? 當燕太子丹如此的對待荊軻的時候,整個燕國的人都以為荊軻找到了自己的真正知己。因為當時燕太子丹把荊軻供奉的比許多燕國的大官都要好。而燕太子丹名義上打著是為整個燕國報仇,甚至于是給所有在戰國時期被秦國侵占的土地的諸侯國報仇。可這是真的嗎?錯,全部都是假的。盡管燕太子丹確實是有那么一點點的心思給諸候國報仇。讓秦國不在強勝。可到底是他心中為自己報仇的私心多,還是這為整個天下叫板秦國的心儀多?這在《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許多細節都可以看出來。荊軻刺秦失敗之后,燕太子丹第一個就是逃離國家,自己一個人躲藏了起來。由此就可以看出燕太子丹并不是一個心念國家的人。而在荊軻等待最佳時機去刺殺秦王的時候。燕太子的三番五次來催荊軻出發。就是因為懷疑荊軻害怕,不敢去。甚至懷疑荊軻害怕,不敢去而給荊軻身邊派了一個秦舞陽。用來監視荊軻是否忠心于燕國。畢竟荊軻并不是燕國人。由此可以看出,燕太子丹并不是那樣心懷天下的人。甚至還有點心胸狹窄,這樣的人怎么可能作派人去給天下蒼生求福這樣費力不討好的事呢?
? ? ? ? 但是荊軻明白這一切嗎?荊軻其實是明白的,荊軻是什么都明白的。他明白燕太子丹完全是在利用自己,而僅僅是為了給他自己報一個私仇。那為什么荊軻明白這一切,卻還是去刺秦王呢?在《史記》當中,荊軻和燕太子丹計劃的一切事項是像曹沫那樣,劫持了秦始皇,逼秦國吐出之前吞占六國的土地。之后荊軻再平安歸來,如果秦國不守信用的話,燕國就直接將秦始皇給殺了。用來制造秦國混亂,而這個時候只需要連縱其他的國家一起來進攻秦國。甚至幫助秦國扶持一個傀儡皇帝上位,那一切局勢都是燕國為大。因為是燕國派出了荊軻刺殺了秦始皇。原本這一切都是可行的。只需要按照荊軻自己的設想。所以荊軻才在當時見到燕太子丹的時候,就答應了燕太子丹去刺殺秦始皇。在荊軻答應了燕太子丹之后,燕太子丹就開始好好的對待荊軻。并且還給荊軻準備了一把絕世利刃。在燕太子丹看來,一切的時機都已經成熟了。現在已經可以去刺殺秦始皇了。可荊軻卻不去刺殺秦始皇,燕太子丹就不得不懷疑荊軻是不是害怕了,或者,叛變了。可顯然荊軻并沒有絲毫的害怕。在之前,司馬遷已經為我們做好了鋪墊。司馬遷寫道:“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可見司馬遷已經在這個時候做好了鋪墊,荊軻并不是全天下最好的刺客。荊軻,頂多算是一個一流的刺客。但是要荊軻去刺殺秦始皇這么隆重的任務。荊軻的技術還是不行的。而這一切,卻只有荊軻自己才懂。于是荊軻,便邀請了自己的一位好朋友。那個好朋友是劍法是天下無雙。至少用來刺殺秦始皇是綽綽有余了。可是那個朋友的家卻離燕國很遠。荊軻左等右等都等不來那個朋友。當時燕太子丹看到了一切時機都已經成熟。可是他并沒有看到荊軻的那一個時機還沒有成熟。也就是說,如果現在的荊軻去刺殺秦始皇的話,荊軻是必死無疑的。因為荊軻沒有一個得力的助手。可燕太子丹這個時候卻開始了懷疑荊軻。懷疑荊軻叛變,荊軻真是有苦說不出。荊軻總不可能直白的對燕太子丹說:“我的劍術不高,現在如果我去的話,不僅刺殺不了秦始皇。而且還會落得一個身死道消的下場。”可燕太子丹卻不懂這一切。甚至在荊軻上路的時候還派了一個秦舞陽用來監視荊軻。可以說,燕太子丹是完全全的不懂荊軻。荊軻是完全不可能叛變的。因為荊軻的俠義精神并,且荊軻的身上承載了兩個人的希望。田光先生和樊于期兩人的期望,他們兩個人在死的之前都將希望寄托在了荊軻的身上,而荊軻是受到了墨家思想熏陶的俠士。所以說,荊軻是不會逃的。荊軻只會用自己的命去換秦始皇的命。可最后,荊軻卻被燕太子丹逼得不得不上路了。迫于整個燕國人民的眼光,燕太子丹待荊軻如此之好。是將荊軻列為了自己的知己。至少在整個燕國人民看來是這樣的。而如果最后荊軻沒有去刺秦王,反而逃了的話,荊軻會受到所有燕國人民的譴責,甚至于全天下人民的譴責。而僅僅基于這一點,荊軻就不可能逃。因為荊軻的身上有著純粹的俠士精神。可燕太子丹不懂啊,燕太子丹,只知道荊軻這么遲了還不出發,有可能叛變了。所以就一遍一遍的催荊軻出發。在當時,荊軻被逼上了一個絕境。如果不去的話,會受到全燕國人民的譴責。而如果去的話就有可能由此丟掉性命。最后,在現實的壓迫下,荊軻選擇了第二條路。去刺殺秦始皇,盡管荊軻知道此番前去,必死無疑。但荊軻還是義無反顧的上路了。這個時候,荊軻就算不是墨家思想的支持者。他也必定踏入了墨家思想。因為荊軻所做的一切事跡都完全都符合墨家思想。而正是由此一來,荊軻才會在在上路之前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從此之后,荊軻便踏上的刺秦之路,也是自己的思路。一切的時機都沒有成熟。荊軻怎么可能成功刺殺秦王?歷來人們對荊軻無比的惋惜。又何嘗不是白白損失了一個大好英雄。如果燕太子丹不是那么的白癡。他也能懂荊軻的一點點的話。荊軻也就不會死的那么慘了。甚至于最后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也不一定會是秦國了。可是燕太子丹卻絲毫不懂荊軻。生生用自己的方式將荊軻逼上絕路。最后使荊軻得到了這么一個下場。
? ? ? ? 荊軻是可以不去刺殺秦始皇的。因為就算天下被秦始皇統一了之后,荊軻和高漸離還是能夠日日飲酒作樂。可因為荊軻的身上,秉持著俠義精神。又因為燕太子丹打的一手好牌。將荊軻生生偽造成了自己的知己。而那個時候的刺客都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懷。荊軻不得不去送死。可在送死的一方面荊軻又是自愿的。因為荊軻的身上,秉持著田光先生和樊於期的兩個人的期望。最后,荊軻又不得不接受燕太子丹在自己身旁派了一個秦舞陽用來監視自己。可在刺秦過程中,秦舞陽沒有一點點的作用。荊軻的本人是很矛盾的。就是因為刺秦這一件事。他有自己的原因去刺秦始皇。他也有自己的原因,不去刺殺秦始皇。可最后他還是去刺殺了秦始皇。這當中有因為天下蒼生對自己的看法,但更多的還是他自己心中的俠士精神。他永遠站在弱者的這一邊。他寧可自己死也要保全平民。“士為知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