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也稱“無巴掌日”。
昨天,一位黑龍江4歲女孩,被繼母打的顱內出血,嘴巴被剪刀剪破,全身上下都是傷口,現在仍未脫離生命危險。
作為一位媽媽,看到小女孩傷痕累累的影像,真的很揪心和憤怒,是什么樣慘無人道的媽媽,對一個小女孩下如此重手?
真心希望小女孩能夠脫離危險,重獲健康,也希望她能有一個健康良好的家庭。
教育孩子可不可以動手,該不該體罰,一直是家長們討論的熱點。
有些時候,小孩子頑皮起來,真的很惹人討厭,很多家長在一些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沒忍住打了孩子。
過后,則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和內疚。
小孩子從一歲以后開始有了叛逆的苗頭,在兩歲到三歲達到高峰。
在這個年齡段,孩子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意識,好奇心很重,喜歡探索世界,想弄清楚所有的事物。
再加上處于語言的爆發期,爸爸媽媽會發現原本見人就笑的小家伙,跟換了一個人似的。
翻箱倒柜,不聽管教,特別喜歡跟家長對著來,極度以自我為中心,想事事都順他的意。
兩歲,便是老一輩人們口中說的第一個“狗都嫌”的年紀。
今天夕嶼媽媽和大家一起討論下面對兩歲孩子的逆反期,家長應該如何管教。
面對話都說不全,卻希望命令全世界的小家伙,打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容易使孩子養成暴躁的性格。
你的樣子會深深的刻在孩子的腦子里,潛意識支配著他也成為這個樣子。
打孩子還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表面上迫于壓力服從管教,內心只會想方設法的報復家長,為以后的親子關系埋下隱患。
那如何正確的管教,讓熊孩子能夠鬧騰但健康的度過逆反期呢?三個方法讓你不動手扛過孩子的逆反期。
01 前瞻性管教?
前瞻性管教是基于對小孩的了解和認識,提前預見問題的發生。
在問題出現之前,先制定好問題的解決辦法,當問題來臨時,便會有所準備,家長不會脾氣暴躁,自亂陣腳。
家長可能會說如果我提前預設的問題,跟實際發生時的問題不一樣,提前預設又有何意義呢?
我們成年人應該體會過很多次提前做準備帶來的好處,做的準備從來無法完備,但總會比事情發生時臨時應對會好很多。
比如帶孩子去逛商場的時候,進商場前,提前跟孩子溝通好不買玩具、不哭鬧,如果哭鬧就馬上回家,那孩子如果真的哭鬧,你也不會掉入情緒的漩渦,而是實施計劃里的行動,帶孩子回家。
02 簡潔、具體的語言溝通
管教孩子時,語言應該極致的簡潔,字數盡量少,能用5個字說清楚的,就不用15個字。
這個年齡的孩子語言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他無法聽懂家長說的每一句話,所以家長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語言一定要簡潔。
有一些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只是沒有聽懂家長的話。比如孩子在沙發上上躥下跳,你擔心孩子掉下來,可以直接說,“從沙發上下來”,并非“寶貝,快從沙發上下來吧,在上面跳很危險,你受傷了怎么辦”。
孩子可能對“危險”“受傷”這些詞還沒有完全的理解能力,越多的語言越容易讓孩子無法理解你的話語。
除了言語簡潔之外,對孩子說的話一定要具體,具體到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個動作。
我們經常看到在玩具店,有小孩蹲在地上哭喊著要買某個玩具,爸爸媽媽在旁邊抱哄、講道理都無濟于事。
面對這樣的情況, 家長可以采用前瞻性管教的方法,但語言一定要具體。
“爸爸媽媽希望你乖乖的”這樣的話,在孩子心理無法形成印象,爸爸媽媽可以試著換成“逛商場的時候要待在嬰兒車上”,或者“不能發脾氣”等等。
如果你想要管教孩子的行為有很多,那就按重要性排列,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小機會,一個一個的解決。
想一次性解決所有的問題,只會一個問題也解決不了,管教是一場修行,不能冒進。
03 堅定而溫柔的態度
家長管教孩子時一定要堅守規則,孩子們好奇的天性,對于規則往往都會表現出試探甚至挑釁的態度,家長的態度一定要堅決,自己要先做到不猶豫,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規則的意識。
比如孩子在吃飯時間,不想吃飯要玩兒游戲,那就等下一頓飯點再吃,中途不要加餐,不要心軟,堅持幾次,幫助孩子培養按時吃飯的好習慣。
堅定并不是訓斥,威脅,而是以溫和的態度面對眼前這個挑戰自己權威的孩子。
激烈的態度只會引起情緒上的反抗,達不到真正的管教效果,我們成年人在情緒激動時,是不是也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呢?
面對逆反期孩子的淘氣、挑釁、試探,家長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制定好規則,并一以貫之。
不縱容,不打罵,在堅定且和善的氛圍中,讓他安全、健康的度過這段時間,為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穩定的性格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