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的海底世界,有五彩斑斕的貝殼,一不小心,有一粒沙粒飛入懷中,這個貝殼的名字從此就叫作“母貝”。
據(jù)說每三年時間,母貝就要分泌上千層珍珠質,包圍小沙粒,直到小沙粒長成一顆大珍珠,你看,這個貝殼像什么啊? 說的對,像母親像媽媽。
我覺得”母親“也很像一把鑰匙。有個動畫片,故事講的是門上的一把大鐵鎖,有一個大鐵棍就跑過來砸,怎么也砸不開;一把小小的鑰匙走過來,輕輕地就打開了。鑰匙說的話很經(jīng)典:”我能打開鎖,是因為我懂它的心。”
《發(fā)現(xiàn)母親》的作者王東華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總設計師。每個母親對于自己的孩子來說,都是一把金鑰匙!
但是這把鑰匙是不是萬能鑰匙,是不是天生就能開鎖?不一定,不見得,因為做母親也需要"在做中學”。
為什么這么說呢,你看我們的家用電器,買回來都有使用說明書,但我們的孩子生出來,卻只有一張出生證明。
每當遇到朋友說:“我還是孩子呢,不著急要孩子。“我就會對她說:”沒有人是成熟到可以當父母了,才要孩子;都是有了孩子以后,才學會了當父母。
已經(jīng)有了孩子,我們也不要總琢磨說:“我是不是個優(yōu)秀的母親?”,我們只要想著說“我是一個成長中的母親”,比如我常和女兒說,“這件事是媽媽錯了,可是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啊~~”
最近又更新了一次我的認知,我開始以為女兒上高中要住校了會難過,反過來她最近常對我說一句話是:“老媽,你要學會自己長大,我住校了不能天天陪你。”
女兒的話,也讓我學習到一件事:有時候,有些陪伴,我們以為是孩子需要的,其實是母親自己的需要。
記得著名主持人沈冰說:做了媽媽后,女人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母親。有了孩子后“母親”就是我們人生的第一角色。
我很認同。我的書柜最頂層,全是關于母親教育的書,有一陣子我特別喜歡哈佛大學,所以把網(wǎng)上凡是帶有"哈佛”兩個字書都買了一遍,如《我如何把女兒送進哈佛大學》《哈佛家訓》《哈佛女孩劉亦婷》等等。
女兒可能感覺到了壓力就笑我說:“我答應你老媽,如果我考不上美國哈佛就考中國的哈佛。“中國也有哈佛?”
“——哈爾濱佛學院呀”
“哈哈哈??”
笑完我和她說:“我是真的喜歡哈佛大學,所以就研究下,雖與你有關,但這些書都是媽媽要學習的,因為作為媽媽,也要好好學習呀!”
成為母親,要學習重新做人,因為我們知道身教重于言教。這個重字有多重,首先要重視。
只是說來簡單做來難,有句話挺繞口說“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啊?”最困難的部分就在于“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但是總有一些做法是不會錯的,比如說:希望孩子成為的,媽媽也去追求,比如說,要求孩子做到的,我先示范。
舉例,我們希望孩子看書學習,自己也要多看書多學習;如果我希望孩子是有獨立精神的人,我當然會努力成為獨立自主的女性。
做母親要"在做中學",為了孩子,母親要學習“重新做人”,因為母愛只是本能、母愛只是天性,母愛之所以偉大,更應來自于女性不斷的自我成長。
就像趁早精神中說的:“不斷向內探尋自己真正的喜悅,不斷向外探索自己能力的邊界“,這些行動會產生力量,這力量會讓母親成為更好的自已,這力量也會讓孩子的成長更加茁壯!
所以,媽媽你要好好學習哦!
成年人是偏功利的,僅憑感覺無法堅持,只有獲得好處才更有動力。通過思考和行動,知識才能轉化成你的能力,而只有能力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學以致用】三連問:
1、我得到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2、該如何運用到我的生活中去?
3、有哪個行動我能夠馬上落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