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同樣一件事情,一句話,說出來的方式不一樣,讓人接受的程度也就不一樣,達到的效果也就大不相同了。讓人舒服的聽著也就可以讓人輕易的幫助你。我發現身邊有時候有些事情,在人的耳聽辨別后產生的不同心理效果影響。列舉了以下幾個生活小實例:
1、關于詢問別人管理范疇內的事情
某天上班一大早,A同事就告訴我電話打不出去了,問我叫了電信的過來維修了沒有。
我告訴她已經叫了。
過了大半個鐘,A又再問我:你聯系了電信公司沒有? 他們說什么時候過來?
我的心理化學反應就開始變化了:
因為公司搬遷至新址后是我負責電信,就一直是我在溝通。但是做人的心理就是這樣,如果別人很客氣的說,麻煩你幫忙問一下電信什么時候能過來修好,我這邊總是需要打電話出去。 而不是像質問的口吻那樣問完一個問題又問一個問題。那么人的心理就不會覺得有點反感。
其實我也知道她為什么著急,就是她今天沒帶飯,待會11點要訂飯。但在我看來,不是公事的電話,她這么著急的催促我,我會覺得她假公濟私。而且大家都是平級的關系,你問太多別人管理范疇,又不是你管理范疇的事情,會讓人想你到底是想怎么樣。更何況是并沒有列明是誰管理范疇的情況下,反復問會讓我有沖動的反問: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話,不如我告訴你電信公司客服經理電話,你也過去問問他到底怎么回事?
很想討論下,如果這種情況下,你是我,你會怎么做?
2、關于人心不足蛇吞象
B外聘人員來我辦公室找我,說他有個同事今天過來,需要一瓶怡寶水。
我說:好,請稍等。待會就有人送貨過來。
當一箱怡寶水出現在他的面前,他伸手拿了兩瓶后再問:我拿兩瓶吧,可以嗎?
我當時心理獨白是:你都已經手抓住了兩瓶,還問我是否可以?我可以說不嗎不嗎不嗎?
人心就是這樣,你本來想1個,但是你看到有100個,你就覺得1個不夠了。
所以下次當別人說要一個的時候,是否千萬不要給他們看到你有多少存貨。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