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植物的橋梁
—— ?《草木緣情》讀書筆記
? ?若外面沒有顏色稍稍鮮艷一點的“書皮”,我必定會以為這是一本塵封了數年以至嚴重掉色的書,乍一眼看去的確如此。還記得放假之前,你問我們一個問題,草木緣情的“緣“是什么意思,雖是你提問諸多問題中的一個,但我還是用心思考,緣,緣,心中默念幾遍,還是沒有答案,緣分?緣接?貌似都不是,這個疑問一直縈繞,卻在假期到來的時刻不了了之了。時間匆匆流逝,重新拿起這本書,再次細細端詳思考,那好像是上個世紀的問題了吧,還是無果,或許是蘊含的意思吧,可字典里頭也沒有啊,連接也不無可能。那就要去問作者啦,可能他也不知道。
? ?書的內容我沒有什么好寫的,這又不是小說或散文,但讀者的身份還是值得一提的,他是位植物系科學家,卻又同時鐘愛古典文學,這看似毫不關聯,實際卻密不可分,或許作者撰寫這本書時的知識來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古代有關植物學的書籍呢。了解作者后,我又有了疑惑,既然《博物人生》中的“原始“植物學與現代科學有劇烈的沖突,那么我想古典文學和現代科學的矛盾會不會更為激烈呢,這可能是作者沒有留意到的(有可能我讀的有些內容忘了)。不過正是因為這本植物學與古代文學相穿插交融的書籍,讓我眼前一亮,雖然《博物人生》讀完后其中的一些生澀知識搞得有點頭疼,但這種被作者創造出來的新文學形式讀起來屬實是比海量的議論文信息來得有趣,雖然《博物人生》書中也有對植物或地理的圖片和解析,我個人總覺得《草木緣情》的內容更方便閱讀。
? ?這本書應該是以植物學為主,但書中還是有不少筆墨用來介紹古典文學,以前的我讀過幾遍《紅樓夢》,卻只看到了愛情和社會,但經《草木緣情》一指引,我便發現了紅樓夢中豐富多彩的植物資源等著我去開發。這里還要講講《草木緣情》與《博物人生》插圖的區別,草木緣情的插圖更貼近生活,而且一頁基本有多種植物的照片,而博物人生中一頁至多一張,而且有些是景色,不是對植物的介紹,由此不能說博物人生的排版不好,而是因為植物圖片只是輔助因素,而重要的植物學知識才是“主打戲”,而草木緣情就不一樣了,在這本書里,植物學與古典文學是交相輝映,相輔相生的,這樣就無非重點,無非次點了。
? ?最后說說在書中常見的表格,它們一般是用來進行統計的,比如古典文學中的比例,數據和種類。這種有關數學的文學形式也是能抓住讀者眼球的,換句話說,激發的讀者的閱讀興趣嘛。畢竟一本書,總用干巴巴的白話文來描寫介紹是不可行的。總而言之,草木緣情這本書給我的啟示是,兩種不同方面,不同文化的事物在用心良苦下是可以融為一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達到驚人的效果的。
我緣何更愛蘇東坡
——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 ?很喜歡書本中的一句話“我想李白更為崇高,而杜甫更為偉大——在他偉大的詩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憫人的情感方面更加偉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愛的詩人是蘇東坡。”我也是如此,我曾羨慕李白生來的豪情壯志和絕倫詩才,也曾贊賞杜甫那憐憫百姓的偉大情懷,但我最終在這本書中找到了那個蘇東坡。課內,我對他了解甚少,尤其是不進行歷史知識的課外閱讀導致對王安石變法知曉不多。但我的確由這本書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有偉大情懷有高尚人格的蘇東坡。
? ?詩人各有風格,蘇東坡可以說是集李白的清新飄逸,杜甫的悲愴深沉為一體,他的詩,不僅受同道人的贊賞,更受老百姓所津津樂道的,加上他和百姓同甘苦,這也是為何他如此深得人心。
? ?蘇東坡的身世與杜甫一樣跌宕沉浮,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詩才和批評變法,他同時兼具著官員、詩人、政治家多重身份,不同身份便要承擔不同責任,曾經有一段時間,他一直工作到深夜。可是他并不向往高貴繁華的宮廷,恬靜淡雅的田園生活才是他朝思暮想的歸宿。他曾多次請求辭官,但在那個爾虞我詐的宋代,昏庸的皇帝雖然不多,但蘇東坡的確因一兩個深受其害,在他流放期間,我仿佛可以從他的詩句中看到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正在備受煎熬,可生性“放縱不羈”、敢于批評的他還是堅持著上書皇帝,只為了能把迫害百姓的新法給禁除。
? ?蘇東坡之所以有資本領頭去抗議變法,是因為新法中的一些已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嚴重后果,王安石看不到。
王安石,他只是一個被小人的胡話蒙蔽雙眼也跟著說胡話的傀儡,我們可以客觀地說他禍害百姓,也可以說他本意不壞,但他為何會收不仁不孝的小人為手下,甚至還將他“光速”升官,一個小人,為何會受到高高在上的宰相的青睞,只因他是少數不多的倡行青苗法等新法者,他只不過是一心想著迎合王安石的錯誤觀點越走越遠,而王安石卻以此為標準,他開始排除異己,任何反對他的人就會被拉入“黑名單”,而仕途之路也將走到盡頭,這種做法已經是王安石最后的手段,官做小了,也就沒有資格上書皇帝,對他造成威脅了,他的地位也就不可撼動了,要是皇帝賢明一點,王安石怎能如此猖狂!司馬光的地位居然也被撼動,可見,王安石的絕對勢力,但蘇東坡還有一個身份——辯論家,依稀還記得書中蘇東坡與那女鬼辯論,女鬼的要求越來越低,隨著蘇東坡一句句斬釘截鐵的“不行。”最后,竟然降低到了一碗水。可見蘇東坡對惡勢力毫不留情,也凸顯出他不怕任何人,甚至是鬼,蘇東坡抓住了鬼無可奈何的弱點,狠狠打擊,才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雖然王安石變法失敗最關鍵的一點是在于那張體現貧民煎熬困境的畫,但我們必須承認,蘇東坡在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用沉重代價換來的進展,昏庸的皇帝終于覺醒了,而王安石也被自己養的“狗”所咬傷,他已沒有能力,再將別人貶官,讓百姓重回黑暗了。初心是對的,但必須堅守,權利只是虛有。
蘇東坡的晚年沉迷佛、釋、瑜伽、煉藥。他也回到了最后的歸宿,田園生活,他死后一百年,生前的罪名已消失了,化作百姓和官員的尊崇,一切,都已結束了。
我自傾懷 ? 君且隨意
——《暗香》讀書筆記
?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有暗香幾縷,我自傾杯,君且隨意。”這是《暗香》封面上的一句話,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看這本書時常常在想,如果生活中多了幾縷暗香,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打哪來,是否會感動喜悅、幸福快樂呢?讀完書的末章,一絲微笑勾起嘴角,我想,是的。
? ?雖是作者生活中的隨記,但一點倉促之感都沒有,作者在無論何時,吃飯后,睡覺前,起床后,回家后。她都能用慧眼,敏鼻,聰耳感知一切美的東西,世間萬物,美和丑,都在她心中綻放,都在她口中紛飛,都在她筆下升華,變成更美的、可觸而不可及的遠方。她的情懷已然超過了創世主,上帝創造美,作者發現,升華,傳遞美,這或許是最美好的事情了吧。
? ?為何題目中的香不是濃香,不是甜香,不是其他香,而是暗香。我原以為在題中添加暗元素會更有深度,但香不就是可聞,可感,卻不可觸,不可觀的嗎?如此簡單的答案,在書中隨處可尋,香是永恒的,你聞或不聞,它一直就在那里蕩漾。默默無聞的香,在她筆下顯現出美妙絕倫的原形,“暗香”,卻在作者筆下被激發出一種更為明亮的色彩,說不出是什么,卻能無比清晰地覺察到。
? ?我讀到一半,覺得有些累了,回來時,卻發現書題的下方有一張圖片,是數片形似蝴蝶的花朵降落在茶杯上,多么美好的景色,一種格外清晰、格外精致、格外美的美油然而生,沒有網上橫掃的PS痕跡,這里我就要套用vivo x9廣告詞中的一句話“無所謂沒有陽光,前行的你就是焦點;無所謂身邊是誰,相信自己就是主角;無所謂沒有背景,因為你就是風景。”完美詮釋,我的腦洞也是……醉了。
? ?重新拉回主題,在看完后,我又發現了丁立梅的其他書的照片,多么用心的一位作者!盡管書的封面都不是華美如錦的,但都是一幅圖,充滿美好、生機的一幅圖,它們仿佛都將世間美好的東西融匯到一起。引起讀者心中小小的共鳴,微小的漣漪在心中蕩漾開來,卻又無聲無息地歸為平靜,你細細地讀著,覺察不到電視劇中老掉牙的感人方式,它只是像微小的塵埃一樣,落在風的肩膀上,慢慢進入你心靈的入口,沒有無法呼吸的快速動蕩,只有溫暖的情感輕叩心扉。
? ?畢竟一篇讀書筆記中,沒有筆墨用來描述書中內容是不行的,坦言來說,我最喜歡的是第三章——風入松,為何?單單讀章中的每一小節你會發現有許多是關于母親、鄰居、故鄉,現在或以前,我不得不為之折服,因為每一個流連于逝去光景的人必定是因為一些事物,而作者只是單純地懷念從前的美好,一個人必定會因為一些事物而感嘆,而作者卻將她內心深處最初萌發的真實情感分享與讀者,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字。
? ?作者的情思,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節,作者的情懷,都以一股暗香的形態,縈繞在我們心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徐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