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來自秋日的呼喚,游人們該以怎樣的方式去與秋天說嗨?
在繁華都市生活習慣的你不如到鄉村
看看田野寸寸,聞聞芳草馨香
迎面吹來暖風,恰意得讓人陶醉
你能想到的所有如癡如醉的畫面
竟都能在一個地方呈現——上林
它以養生慢生活而定義,清凈又舒適
所以,在這個初秋的日子里
不如一起去上林,尋找那些如醉的畫面
體驗這個養生慢城的無限魅力
就這樣帶著美好心情出發
去享受一段養生慢時光吧!
這次的上林之行,從徐霞客都贊美并眷戀的地方開始,一個擁有優美自然風光的霞客桃源,再到擁有悠久歷史以及充滿民族風情的村莊小院,不同的類型風景各有千秋,都讓旅行充滿了樂趣。
親測一日游最佳目的地
推薦一個一日游適合去的幾個景點,既能看優美風景,又能感受上林的風土人情。
1、霞客桃源景區(素有“小桂林”之美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駐足,留下一萬多字的游記)
2、不孤村(以重教崇學聞名區內外,被譽為“嶺南狀元村”、“不孤狀元屯”)
3、排芭(上林縣特色瑤族村寨)
第一站
“霞客故地”——霞客桃源景區
徐霞客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古代旅行家、地理學家。不知你是否會跟我有同樣的一種感受,看著《徐霞客游記》里描寫上林的句子:“其山千百為群,或離或合,山雖小而變態特甚”、“有聳立眾峰間,卓如籫筆者”、“有分三岐者,東岐大而高,中次之,西岐特銳,細若竹枝,詭態尤甚。”,腦海里會呈現出朦朧的風景畫面,但卻摸不著也看不清,令人患得患失。
抱著對這種神秘感的憧憬,我們來到上林的第一站,一個被徐霞客記錄了60萬字的,素有“小桂林”之稱的霞客桃源景區,跟著徐霞客的腳步,一起領略這番令他流連忘返的美景。
景區的展示廳,能幫助我快速了解這個地方的文化以及名人相關的歷史故事。霞客桃源景區的展示廳里面詳細記載了徐霞客當時游覽上林的線路以及上林當時的地方文化特點等,如果你同我一樣喜歡研究歷史,那這里絕對是一個必經之地。
從展示廳出來后,走進了霞客桃源景區內,看到清水河環繞著整個景區,河水靜靜的流淌,波紋粼粼,一眼望去清如明鏡。
兩岸的垂柳枝丫隨風擺動,一陣一陣的撫摸著河面,水里的魚兒在嬉戲玩耍吐泡泡,還有不甘寂寞的葉樹果子,隨著風兒著落了下來,一起裝扮著這詩情畫意的清水河。
停在碼頭的小船是包船收費的。乘坐游船,順清水河而下,兩岸優美的風景充滿你的視野,微風迎著清水河面吹來清涼的感覺。
走在郁郁蔥蔥的竹林小道上,我很喜歡竹子,覺得竹子形態是那樣的瀟灑、淳厚,竹子的氣質是那樣的清雅質樸、風骨照人。
這里的竹子長得很高,而且還很粗壯,細長的竹葉如刀子般鋒利,迎面吹來的風兒讓竹林搖擺起來,閉上雙眼聆聽那清脆悅耳的聲響能讓人的心情感到格外的舒暢。
來到霞客桃源景區里最出名的兩座山腳下,名叫籫筆峰跟情侶山。抬頭仰望籫筆峰,像一支擎天巨筆,在園區導游的指引下,往旁邊的角度望去,發現更像一支古代女人頭上的發簪,原來《徐霞客游記》中描寫的“有聳立眾峰間,卓如籫筆者”竟是這般景象。
另外一座情侶山與籫筆峰有些類似,山頂尖尖的,棱角分明。從不同的角度看都像一對相愛的情侶在相互依偎,浪漫的氣氛從山間的狹縫中溢出來。
兩座山如同這篇土地的神明,呵護著一懷清靜,任由草木無為地舒展,為這方土地滋潤著生機。
霞客桃源景區與這附近的村民生活親密。看到有帶著孩子來散步的媽媽、干著農活的老奶奶、還有坐在樹蔭下閑聊的其他人,看著這一幕幕的畫面,頓時讓我有所感慨——“收獲生活的快樂其實可以很簡單”。
第二站
“特色瑤族村寨”——排芭
我們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條寬敞整潔的水泥路引領下,來到一個非常具有瑤族特色風情的村莊——排芭。
秋天的來臨,村莊里的大樹飄下落葉,形形色色的鋪滿村莊的小巷。村莊里沒有專職保潔員,每個村民都是保潔員,但是現在正值農忙時分,村民們還來不及打掃清理落葉,所以保持了最原始的莊村秋色。
往村莊里面走去,隨處看到很多休閑娛樂、棲息的地方,有廣場、戲臺,還有小孩子玩耍的滑梯,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建設在公園里的小村莊,生活在這里的村民肯定幸福指數很好。
我們來到位于廣場旁邊的排芭民族團結長廊,是一棟老舊的房屋改造的,非常具有歷史痕跡,里面陳列了排芭莊的人文歷史文物,以及所得榮譽牌匾。看到牌匾才知道,原來小小的排芭莊,也是個很有名氣的文明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還紛紛得到周邊村莊的贊賞與效仿。
從民族團結長廊出來后,一下子就被聳立在村莊中間枝葉繁茂的兩棵古榕樹吸引。古樹的樹干粗壯得圓桌,斑駁的樹皮像老母親的手,四周生長著細細的樹根連接著古樹,仿佛似孩童般在攙扶著老母親。古樹老母親在不斷的給予著身上的藤蔓孩子養分,是它們長滿了翠綠的葉子,看上去生命力強盛,“為母則剛”說的大概就是這樣了吧。
這里的村民建房都很有特色,在墻壁上畫滿當地的文化色彩,把村莊里面的生活景象用藝術文化充分的展現出來,有“達努節、篝火晚會、長桌宴”等。不得不說,這里被評為文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真不是說說而已。
前面有一位老人拿著手里的農具向我們緩緩走來,村民向我們介紹,這是一位在村里很受尊敬的人民教師,現在有八十多歲了。老爺爺聲音洪亮,面色紅潤,還能拿著農具到田地里干活,身體素質強壯的讓我吃驚!仿佛長在他臉上斑斕的皺紋只是一個虛影。
老爺爺是村里面教音樂的老師,曾經在教書的時候,用一把破爛不堪的電子琴給村莊帶來動聽的歌謠,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村莊的歌謠也幾乎都由他親子編排創作。
在旁邊的是爺爺的老伴,也是一位很高齡的奶奶,同爺爺一樣,精氣神特別好,每當爺爺唱歌,奶奶就會再旁做伴唱,“夫唱婦隨”,這又是多少人羨慕的神仙眷侶般的愛情生活。
爺爺跟奶奶給我們表演了他為家鄉創作的歌曲,洪亮的歌聲從他們的歌喉里發出,音調從低到高起伏、悠揚淳樸,歌詞中一句句對家鄉的贊美,對家鄉人們的祝福,都通過歌聲唱進了每個人的心里。
爺爺心細國家,忠于黨和人民,關心外界的信息、事件,從以前到現在一直保持著讀書看報的習慣,喜歡把看到的重要信息,和看報的心得寫在紙上。
爺爺手握著筆,落在紙上的每一筆都鏗鏘有力、樸實無華,那是時光歲月的象征,寫下的字大氣又精神,像極了一排排英勇端莊的戰士。
有時候,年齡或許阻擋了我們去行動,但永遠阻擋不了我們去熱愛。爺爺用這種寫報的方式一致在堅持著自己的熱愛,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與學習。
第三站
“嶺南狀元村”——不孤村
一日游的最后一站,打卡“嶺南狀元村”!。走進村莊的那一刻,就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回蕩在整個村莊里,這是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讀書人的家鄉。
不孤村生活著百來戶人家,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卻在建國以來培養了上百個各級各類大中專學校,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重點大學和美國、德國、日本、古巴等國家都有不孤村學子求學的身影。
我們來到不孤村后山里的一個山洞,那有一個歷史悠久的書院,建設于明代嘉靖年間的鼓巖書院,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了,不孤村的先祖們白天下地辛勤勞作,晚上就聚集在山洞里挑燈夜讀,此后陸續有飽學之士從這里脫穎而出,不斷有人考上文武舉人。
看著石巖墻壁上刻畫的字,記錄著不孤村歷代學子們的驕傲,石桌板凳上雖然灰跡斑斑,俯身仔細看,依然清晰可見的看到學子們留下的衣袖摩擦的痕跡,這是不孤村學子們勤奮勤奮好學的最好證明。
難以想象,是一種怎樣的學習氛圍,怎樣的苦學精神,讓這個簡陋、窄小的學堂培養出這么多優秀的人才?這數不清,道不明的理,卻讓人言不由衷的心生敬佩,這或許就是不孤村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吧。
村民們見到我們拿著相機,便猜到我們的由來,告訴我們說村子里有一片很美的濕地,山清水秀,還有白鶴飛翔。
順著村民的指引來到這片奇山秀水的濕地,看清澈的濕地湖面,水波蕩漾著山形樹影,白鶴棲息在這兒,時而飛翔時而嬉水,景色美的猶如景色一幅詩情畫廊,我們在青山間探索,在綠水間嬉戲,一切盡是這么的美妙!
感言
離別總是來的那么的快,當車駛在返程的路上,一幕幕山川樹林飛馳而過,我們此次的上林之行也就到此結束。雖然不像迪士尼、動物園的那樣激情,卻也讓我們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上林我們還會再見,在未來的某一天,繼續領略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