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西方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的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多地深入到經濟領域和生活當中。西方認識到要想富國強兵和繁榮昌盛,必須大量生產人們所需要的產品,以換取大量的物質財富和強盛地位。于是商品逐漸成為資本主義有標志性產物,現代的社會也稱之為商品經濟社會。
? ? ? 一? 商品及其二重性
? 商品是凝結了人類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為了交換需求而生產出來的有標準質量的,具有私人所有權的產品及服務。
? 商品出自于物質和勞動,也出自技術和思維。如娛樂產品,教育產品等……商品與產品的區別就是他們雖然可能都是勞動創造出來的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但他沒有進入流通領域,沒有交換過程,就不能是商品。如工廠資料和自耕自足的農作物,則只能成為勞動產品。如果賣到集市商店,或讓別人轉賣,自己能夠換取相應報酬,則產品轉化為商品。
也就是說,勞動生產創造的商品,是為了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滿足社會需求。而沒有交換價值的產品他依然具有勞動價值和使用價值。雖然這種使用價值未滿足主要社會需求,但只要有交換的意愿和方式,他依然是商品。就像商店里的商品未必全能賣出去,但不能否認這不是商品的事實。綜上所述 這才是客觀的勞動商品的屬性描述。
? ? 當然 在自然世界中,大量存在未經人類勞動創造,而可以滿足使用需求的資源物品。如石油,黃金,鉆石。它們都有使用價值,如因需求而大量交換,那么它們就是商品。以前有則新聞,四川有戶農家,突然發現自家后院井水中,每天冒出很多條魚,有人分析可能山中地下泉水與井水相通,致使魚兒能不斷涌入井水中。這是物理學家的解釋,而經濟學家的解釋是以后他家可以不斷賣魚致富了。進入了流通領域的魚兒就是商品。
所以可以這么說,愿意交換,具有所有權的物質和勞動都是商品。商品的交換產生于商品私有權的歸屬,沒有私有權,便沒有交易,不產生交換價值。
? ? 2 商品的二屬性
? 商品是愿意交換的可使用物品。商品的可使用屬性來自于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量和屬性,也來自于人類的勞動創造。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的性質和狀態,它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種物理和化學特性經人類勞動和意識創造可以滿足人類需求和目的時,商品也被賦予了某種功能和用途,我們稱之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或功效。
當商品因滿足彼此使用需求而交換時,商品也需要有衡量彼此勞動量的衡器。衡量彼此勞動量的衡器和標準,我們稱之為商品的價值。商品的功效和商品的價值構成了商品的二屬性。他們就象硬幣的兩面,是商品能夠依存,獨立存在的兩個屬性。
二 商品的使用價值或功效
使用價值是指商品因具備某種性能和狀態能夠滿足需求目的的功能用途和需求效應。我們也可稱為商品的功效。
1商品的功效理論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將商品的屬性分為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其中對于使用價值的解釋是物的可使用性,可滿足人類社會性需求。但對于其概念名稱我深覺不妥。使用價值這個名稱自出道以來很多人與價值相混淆。有說商品價值即使用價值,有說商品使用價值即效用的。曲解混淆馬克思理論,不能使馬克思理論通俗易懂,名詞概念是一問題。
資本論是秉持馬克思客觀辯證的唯物主義哲學原理來闡述商品的本質和特性。馬克思所說的商品的可使用性是指商品在流通交換領域中具有可滿足人類需求的社會評價。即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商品的功能范圍可以滿足人類需求的內在屬性。這個概念內容我認為符合馬克思客觀唯物主義觀點。
這使我想起了中國中藥中的功效理論。眾所周知,中藥的功效是指中藥自身所具有的屬性功能范圍和施治人體所產生的治療效果。這是客觀公認的。同理,人類勞動的大多商品也具有功能效果的屬性。即商品自身屬性功效能夠滿足人類需求質量,并對使用性能效果產生滿足序數效應的評估。
功效的概念
在經濟學中,功效是指商品的一種屬性。具體是指商品內在具有的,有功能范圍和使用效果的客觀評價。
2商品功效的原理
商品的功能首先來自世界萬物資源的屬性。其特有的屬性從不以人類好惡而改變,人類只能不斷發現其功能,性質和使用范圍。人類可以用物理化學組合等方法改變物品內質,改變物資屬性。從而使物資通過勞動創造成滿足人類需求的社會商品。但如果人類再次勞動不改變內質,功效是不會改變的。這充分說明了商品的功效是客觀的內在的物質屬性。商品的使用價值可以稱謂功效,以便與價值分開理解,不易混淆。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功效,不同的功效是由物品本身具有的自然特性狀態和使用人不同需求而產生效果的。藥品如此,商品亦是如此發展而來的。同一種商品具有多種特性和狀態,經人類意識發現和勞動創造,可滿足多種需求和目的。因而商品便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如根據水的功能和狀態,我們可以用它澆花,洗澡,解渴,也可以降溫和保鮮;同樣是牛,我們根據牛的力氣和可馴服性,我們讓他耕田、拉車;根據牛的肉質產生了牛的可食用途……
一般說來,人類是根據商品的某種性質和狀態能夠滿足某種需求來賦予商品某種功效的,也可以根據人類需求來尋找和發展商品新的用途和方法。如我們需要像鳥一樣飛的高速物質帶著我們遠航,于是我們根據物質性質創造了飛機。這說明功效可根據人類意識發現商品特性而產生新的功效的,他們有相附相存的關系。如臨床發現,阿司匹林不僅可以消炎解熱,還可以外用皮膚病,冠心病等。這說明,商品的功效是因商品具有客觀屬性和狀態而客觀存在,并因需求的發展而產生新的功能和方法。需求消失,商品功能和用途客觀依然存在,他不會消失,只是需求消失變化了。比如毒藥我們不常用它,需求消失,但不代表毒藥沒有功效。
三 商品功效的意義
? ? 商品的功效是生產者交換給他人和社會的可使用屬性。一般來說,凡是沒有可使用功效的東西,就不會有交換價值就不會成為商品。商品是功效的物質承載者,功效寓于商品的交換需求當中。雖然同一種商品因使用需求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功效,但內在的創造商品的勞動量并沒有變化。如同樣一件器皿,可以當尿壺,可以當飯碗,也可以當祭品。其內在創造他的勞動量和屬性都沒有改變,改變的是用途,方法,改變的是改變用途以后的創造勞動量和市場需求量,即市場價值。也就是說,功效是客觀的,而市場價值由于需求不同,用途方式不同,他卻是主觀的,是衡量需求和供給的勞動量,而不是衡量商品內在的勞動創造的勞動量!
商品因具有使用功效而交換,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求的商品屬性。所以認定沒有功效的產品不會交換,不能稱為商品。但沒有交換的可使用產品不能說沒有價值,因為他們都耗費了勞動時間和勞動量。由于勞動具有一定的意識改變商品屬性的能量,如果商品客觀上并不能滿足人類需求,商品成為負價值也是司空見慣的事,如破椅子和碎杯子。這也是勞動沒有滿足需求的結果。
商品具有功效和價值的二重性,可以使我們有效的將兩種屬性區別開來,嚴禁混淆,合理使用到現代經濟理論中,以發輝其作用。
在西方經濟學中有一個名詞喚做效用,他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對于商品使用價值中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程度的評價。如一杯水,對于普通地方,供給充分,因此需求程度不高,效用低,價值低。但對于壟斷的地方和供給稀缺的地方如沙漠,需求程度高,自身效用評價高,價值就貴。其實,效用評價的是主觀意識需求程度大小序數的評估,而不是商品內在的功能和用途的評價。
我們知道功效是商品滿足人類需求的客觀屬性。但資源是對于人類長期的繁衍生活滿足是有限的;因此當某些商品質量和數量無法滿足人類需求時,人類的自私天性會為自己不惜一切代價獲取它,滿足自己,在經濟領域中就會出現竟價購買,即經濟學中的需求原理和供給定理現象。請注意,效用理論總是在需求不滿足人類需求的情況下用效用增大這種虛幻的心理來解釋價值增大,當供給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價格下降,效用消失。這是不是一種神奇的,上帝的魔法?
具體勞動創造了商品使用價值即功效。雖然我們認為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但我們還要看到,勞動在生產商品功效的過程中,生產者的具體勞動雖然改變物質的形態和內容,但這種改變物質形態的勞動還需要本身依靠物質能量和特性的幫助。只有具體勞動作用在某種特定屬性之上時,商品才能生產出一定的功效或創造出新的功效。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給她一把泥土她也做不成吃的。
因此,勞動創造與物質屬性共同構成了商品的功效和勞動價值。但就創造性而言,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
四 商品功效的質和量
商品的功效是商品自身內在的客觀屬性。其滿足人類需求的內在屬性是由商品的質和量所構成的。商品功效的質和量也是商品內在的客觀屬性。
商品功效的質是指商品內在的屬性和內容,即商品的構成原料,制作方式,單位計量等。在消費某一商品時,我們會關注商品的質和量,也就是關注商品的功能和效果,他可以對商品使用產生滿意是否的評價。 商品所耗費的勞動能量和相關能量成本也蘊含在商品的質當中但不是商品功效的質。
? 商品功效的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需求而變化。然而不同的商品確具有不同的使用用途,不同人的使用,也會因使用目的需要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需求序數。如同一本書,有人是做學習研究用的,有人是作家居裝飾用的,咖啡茶點,本來是解渴充饑用的,我們卻常用作聚會交流平臺。不同的使用功效,就會產生不同的交換價值。這只是說明功效的評估是人類對商品屬性和用途的客觀評估;效果評估是人類需求稀缺性評估和對自身需求序數的評估。功效不能代替價值。
復雜勞動價值常常大于簡單勞動價值,精神需求價值也常常大于物質使用價值。這就解釋了鉆石看似沒有水使用大,女人確喜歡購買佩戴她。這是因為在生活滿足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愿意付出較大的代價來換取精神需求的滿足。稀少的總是珍貴的,容顏和尊貴并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而鉆石商宣傳的商品理念讓我們評估它具有精神需求的附載和滿足,它是需求效應的評估,不是商品價值的評價,要知道我們以前都是喜歡珍珠美玉的。鉆石如此,畫品亦如此。
精神需求的滿足是以人文化,文明,觀念的提高而提高的,商品價值是以勞動價值為基準的,因需求而交換的。因此,市場價值本身也是一個歷史范疇。勞動產品成為商品的條件,也是歷史勞動量表現為價值的條件,而交換價值的歷史性也是由商品的歷史稀缺性所決定。如文物,歷史文化研究和需求的稀缺性,不可復制性導致他貴不可言。但也只是交換價值。即盛世文物,亂世黃金的道理。
三? 價值及其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