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說到家庭的本質是“愛”,教育的本質是“規則”。在家庭里面,媽媽更容易教會孩子,什么是家庭、什么是愛、什么是安全;爸爸則更容易教會孩子,什么是規則。
發型
這段時間兒子特別在意自己的發型。這和我完全不一樣,我因為圖省事,最喜歡理寸頭,早上起床不用打理,很快就能出門了。他每天都要對著鏡子“自我欣賞”好一會,一面感嘆自己的顏值,覺得自己繼承了媽媽的好基因;一面叮囑媽媽下次給他理發時一定要再認真一些。我想,如果他在做作業時能有這份心態該多好。
爭吵
隨著他一天天的長大,有了更強的獨立意識,卻又把握不好分寸,我們的爭吵也越來越多。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這種爭吵已經深深地傷害了我們之間的親情,卻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永無止境、也永遠無法精準把控的過程。前幾天爭吵之后,他問媽媽:“生我、養我,你覺得快樂嗎?”我們當然快樂,縱然現階段存在著諸多的異見和分歧。我們只是希望他知道,遵守規則的重要性。這些規則不是掛在墻上、也不是寫在紙上,是要深深地記在心里。他將來必然要走向社會,如果不懂得規則,只能自己接受懲罰,那時候我們會難過。
送飯
初三的學業確實緊張。最近我在家時間稍微多了一些,周末就由我給他送飯,讓他課間多一點休息時間。每每看到他吃得香噴噴的,頓時覺得再辛苦也值得,即使他的言語中很少會有對我的關切。同樣的場景,也曾經發生在我與我的父母之間,那時候的我同樣并不理解父母背后的不易,只盼著自己能快快長大,身邊再沒有那么多的嘮叨。
掃墓
帶著他去掃墓,平日里唧唧呱呱說個不停的他,全程卻非常安靜。磕頭、祭拜,都很認真。他小聲對我說,這里都是先祖,他雖是無神論者,但內心還是非常尊重的。我想,所謂家,不過是父母在孩子心里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這些種子伴隨著他,也伴隨著我們,一同成長。
成績
初三的課程已經有些難度了,有時候他冷不丁地問我個問題,我竟完全摸不著頭腦,也回答不上來。錯過了大部分陪伴時光的我,很難得到他與媽媽的那份親近與自然。我常常想,我在他心目中是個什么樣的父親形象。他媽媽告訴我,其實他內心是崇拜我的——有些小男孩的慕強心理:認為爸爸憑借自己的努力、堅持,才能獲得認同。
其實和青春期的他一樣,現在的我也有很多的糾結和迷茫,這些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甚至可能會更多。很多時候,在我眼前,不一定能看到一條清晰的路線,但所幸還在路上,還有好奇心,還在探索,就一直有機會。
前段時間做了一個頗為權威的性格和能力測評,判斷我極度自信,做決策審慎、與人友善,且感性大于理性,我認為還是比較準確的。
感謝,這所有的經歷。寫于4月5日,武漢。
我想寫一個父親和兒子的故事,從不同的視角:《孩子,我們慢慢來》、《日記》、《軍訓一則》、《開學了》、《開學一周了》、《就這樣長大》、《見識》、《山丘》、《兒子的生日》、《生活是具體的》、《一周》、《留校》、《寫信》、《記錄,寫在母親節》、《父親節》、《兒子的旅行》、《旅行小記》、《試著去理解》、《擷趣》、《代溝》、《平安夜》、《記于旅行途中》、《回憶》、《陪伴》、《期中考試》、《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