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卷書:愿生命化作那朵蓮花
讀重慶出版社《五卷書》
文/方木魚
我和季羨林先生是同鄉,少年時代,我更曾在他出生的地方求學三年。他八十歲回鄉那年的夏天,我正坐在自習室里苦讀,旁邊不遠幾里地的村道上,在倪萍和一眾人的陪伴下,德高望重的季老返鄉。再一次比較隆重的場合是季老的骨灰魂歸故里的那一次,有上千人自發去接季老回家。
但我真正對季老有觸動是在單位的圖書館。單位的圖書館不大,但里面擺了一套《季羨林全集》。我注視著架上厚厚的一摞書,第一次感受到“著作等身”這個詞在贊美之外的艱難含義。
季羨林先生多年來致力于印度古代語言研究、佛教史研究和吐火羅語研究。所以,我們有幸讀到這本用梵文寫成的古印度故事集《五卷書》也就不足為怪了。《五卷書》因有5卷而得名。5卷的篇目分別是:《朋友的決裂》、《朋友的獲得》、《烏鴉和貓頭鷹從事于和平與戰爭等等》、《已經得到的東西的喪失》和《不思而行》。開頭的“楔子”部分講,某城市有個國王,生了三個蠢兒子,他們都不愛讀書。在一位大臣的推薦下,國王請一個婆羅門教導他的三個兒子。婆羅門在六個月的時間里,就以講故事的方式教育他們,所講的故事就成了《五卷書》。聽起來有點像《一千零一夜》。全書詩文并用,在一個基干故事的基礎上,插入許多寓言、童話和小故事,大故事里套小故事,層層疊疊,環環相接形成一種季羨林先生所言的“連串插入式”的特殊結構。以第一卷《朋友的決裂》為例,主干故事講述獅子和牛結交為好朋友,豺狼離間了它們。在主干故事之外,中間穿插了30個小故事。
讓人感興趣的,不僅僅是類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樣,以動物比喻人性的故事,更有書中俯拾即是的名言,僅以卷二為例,“正像一個年輕的老婆不愿意摟抱那年老的丈夫,幸運女神也不摟抱那遲疑不決、懶惰、相信命運的懦夫。”(卷二第115首詩歌)“那一些心情淡泊的人們,能夠飽喝知足常樂的甘露,另一些為錢財而東奔西跑的人們怎能享受到它的好處?”(卷二第161首詩歌)這些警句名言,聽起來就像是圣經中那些警世的句子一樣,帶給人無數啟示。
《五卷書》并沒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反倒更傾向于表現世俗的市井平民的思想感情和倫理道德標準,以及平民階層的觀念意識和價值取向。但在一個被宗教氣氛所浸染的社會里,宗教影響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所以,這種不自覺的滲透,更容易深入人們的靈魂深處,引起共鳴。
《五卷書》里浸透的對生命悲天憫人的情懷讓其在印度古代文學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其故事流傳于世界各個地區,本書的腰封上把這本書形容為“古代印度皇室必讀書,風靡世界前年之久”。而在出版前言里,甚至有《五卷書》在世界范圍內對民眾產生的影響超過《圣經》。這個評價,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愿生命化作那朵蓮花,功名利祿全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