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的生活明明越來越好了,可為什么心里依然焦慮,甚至比以前還要焦慮?
作者分析了幾個原因。第一個關鍵詞是“勢利”。什么是勢利?就是以很小一部分的你來衡量你這個人的全部價值。勢利的反面是“母愛”,無私的母愛是就算你在社會上混得再差,媽媽依然很愛你。然而很可惜,我們周圍的人幾乎是不會用這種無私的母愛來對待我們的。我們能獲得多少尊重,多少關愛,基本上取決于我們擁有多少物質財富和社會地位。如果說我們非常看重物質地位,不如說我們在乎的是這些物質地位能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反饋。所以,下次當你看到一個滿身名牌還特別招搖的人,你不要想這個人多么富有或者多么貪婪,你可以想象這個人的內心多么脆弱或者多么缺愛。焦慮的第二個原因是過高的期待。我們常常被灌輸的理念是這樣的:只要我們肯努力,就一定能得到我們想要的財富和地位。從小父母教育我們好好上學,將來就會有好發展。現在社會鼓勵我們創新創業,成功的創業就是一個讓普通人能夠迅速積累財富的過程。似乎我們每個人憑借自己勤勞的雙手,都能登上你想要的社會高度。如果再給你一個像當年比爾蓋茨發家時那樣的一個車庫,你基本上很容易成為他。可現實呢?現實是現在如果一個普通人要擁有像比爾蓋茨一樣的財富,跟在17世紀的法國,你想從最底層的農民變成一個貴族的難度差不多。就是這種過高的期待和現實的差距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焦慮的第三個原因是精英主義。精英主義出于人人平等的觀點告訴我們只要夠努力,有能力,就能成為精英,到達社會上層。這個觀念的確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發展,可是這個觀點背后的邏輯是如果你沒有變成精英到達社會上層,你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你的能力是有缺陷的。這個背后的暗示雖然很少被人明確地提出來,但是它就在那里,藏在精英主義的觀念里,給我們帶來明顯的焦慮感。
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減緩焦慮呢?首先關于“勢利”,我們害怕失去的不是物質財富和社會地位,而是害怕失去別人的尊重和關愛,害怕得到別人的嘲笑和譏諷。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的不幸時,能不能多一點同理心?反之,如果在我們遇到不幸時,別人能給我們多一點同情,多一點尊重和關愛,我們的焦慮是不是就可以少一些?關于“精英主義”,人生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有太多的意外所得和意外所失。很多時候,我們獲得的結果,不全取決于能力的高低,而是源于適合不適合,只是有一些選擇的迷霧在我們的眼前,還沒有消散。我們能不能不要把成功和能力畫上等號?這或許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的一份寬容。這個世界是非常多元化的,能不能總有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別人?在我們用自己的價值觀要求甚至綁架別人的時候,是不是也從某種程度上透露著我們自己內心的焦慮,是不是我們也會隱隱地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得不到別人的認同?最后關于“過高的期待”。現代社會的重心是人類,這是一個很新的現象,因為在人類從前很長時間的歷史過程里,人類是膜拜人類以外的事物的,比如神、上帝、佛陀、自然、宇宙等等。可現在,人類認為自己是最偉大的,這個觀念大概是從工業社會人類開始使用化學能源開始產生的,人類覺得自己可以改造自然,可以上天,可以下地,無所不能。這可是對人類集體的一個好高的期待呢。然而,事實恐怕并不是如此。人們慢慢意識到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以大家也越來越多地去旅行,和大自然做鏈接,開始去重讀經典,去思考生命的本質,追求內心的平和。有時候,我們的生活明明都一團亂麻了,可我們都不敢停下自己忙亂的腳步調整一下,因為我們害怕,停滯不前會辜負那一份期待,無論這一份期待是來自自己還是別人。
這本書主要講了焦慮以及如何減緩焦慮。然而焦慮是一種偏向于負面的情緒,思考它如何產生以及如何減緩,我們的焦點始終落在負面的情緒上。而我認為,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焦點放在如何提升正面情緒上,當我們的正面情緒足夠強勢,那負面情緒自然就減輕了。人生的確有太多的不確定,一個人的財富和地位這些外在光環有可能是運氣使然,但一個人表現出來的快樂、對于生活的熱情以及對于自由不懈的追求,這樣的一個生活狀態一定不是遇上的,而是長期習得以及修煉來的。那么,如何修煉將是一個重要話題,也許,下一本書會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