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命運——突破宿命的枷鎖

“我們無力改變,只能做好自己”。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命中注定”。

“未來已經注定,只是尚未發生”。

“我們都是洪流中的一員,身不由己”。

“冥冥中自有天數”。

? 這些話看起來熟悉吧,我們都曾設想過,不論是個人思想或行為發展,還是歷史趨勢世界走向,包括天體運行都能夠用精確的預測,我們能通過大腦的電化學反應判斷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甚至能還原視覺圖像,能通過超級計算機建立精準的模型預測市場經濟起伏、模擬計劃估算風險進行風控、或者進行天體物理學研究測算衛星彗星日食等精確軌跡和時間,甚至能探究宇宙的起源。

?那么,我們的生活,應該是早就設定好了。

?你會到一個地方,是設定好的,在那里見到的風景是設定好的,你會遇到什么人,從一出生就決定了,就連你現在開始懷疑這套理論,也是這理論決定的。

?我已經脊背發涼了,它像一張無形的大網纏住每一個人,一切的一切都被束縛著,我們都沒有了自由意志,我們都是被設定的,有一個神,冥冥中控制著我們,欺騙我們讓我們相信我們都是“自由”的。

?很無力,很無奈,我們在生活中看到了那么多我們無力改變的事,人終有一死、不平等的出身、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等等。

?我們對它無能為力,個人力量甚至社會力量都無法克服,只會長嘆一聲,悲愴的喚出它的名字;“命運啊——”

? ? ?這套理論,有一個名字。

? ? ?宿命論(fatalism)

?人生中早已注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禍福、貧富貴賤等或者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人無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

?相信宿命論的人認為人間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由上帝或上天預先安排,人無法改變。

? 上述“人無法控制的力量”,有一個我們更熟悉的詞——命運,也叫“天數”。

? ? ?這個很玄乎的詞,陌生又熟悉,它似乎常常滲入我們的生活而不自知,命運只會讓我們和它撞個滿懷的時候才意識到。持有科學宿命論的人認為,整個宇宙可以相當于一個元胞自動機,完全按照固定的運轉模式運行。 那么,就有一個問題。(不要怕,不是挖掘機。)

? ? ? ?命運是什么?

? ? 有人說命運就是命運,這里有一個邏輯錯誤,叫循環論證(Circular reasoning)或者同義反復,轉化成簡單推論的形式; 命運是命運,因為命運是命運。 這種情況可以寫成一般性的形式:,單就循環證成的形式來看,循環證成在邏輯上可能有效(如果推理過程沒有缺陷)、也可能健全(如果自身證立的前提恰好是真的),因此循環證成并非推理形式上的錯誤,故不歸為形式謬誤。然而,循環證成的情境中,通常是受質疑的,用受質疑的命題自身證明自身毫無意義、也缺乏說服力,這種情況可歸為

?非形式謬誤。

?也就是說,命題自身的真實性是受到質疑的,所以成為前提的命題既不能保證結論的正確(無論推理形式有效與否),也不能通過結論證明自身真實性。 這個答案不能給我們解答。

? 有人說命運指生死、貧富和一切遭遇,及人生,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命運像一條不斷延伸的線,起點是注定要走的一條線,這條線連接著無數條分支線,當你以某種態度選擇了其中一條線時,這段命運是注定的,當你再次面對好幾條線時,命運隨之改變,這即是所謂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緣由。 但是請注意一點。

?改變命運不意味著跳出命運。當然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法國昆蟲學家約翰.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許多毛毛蟲放在花盆的邊緣上,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 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一天,又一天過去了,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幾天之后,它們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法布爾在做這個實驗前曾經設想: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遺憾的是毛毛蟲并沒有這樣做。

圖片發自簡書App


?生命都有這樣一個特點:維持自身的慣性。

?最基本的,要數維持自身存續的慣性。這種慣性決定了命運的軌跡。 毛毛蟲的命運依循著隊列的軌跡,我們只不過是身處在更大的洪流中罷了。有些人的成功只是命運軌跡中的一個普通事件,然而對于想要自己掌控命運的人來說,就需要警惕慣性“思維、行為、習慣、性格”對個人命運的影響,保持覺知。改變慣性才能改變命運。 不過我相信大部分人無法改變命運,即使偶爾的偏離也會慢慢回復到原有軌道上。更何況,面對改變,人們有大恐懼。就像那些喊著減肥,喊著改變而最終還是一成不變的人們一樣。

?雖然類比和比喻不能用來論證推出結論,但可以幫助理解,命運不像這一圈毛毛蟲這么簡單,更有可能是蜘蛛網般錯綜復雜的“毛毛蟲圈”甚至是上下穿梭的“毛毛蟲線團”,每一次到岔路口做出的決定都在命運之中。 那么就有一個實質性問題。

我們在岔路口做出的選擇是被設定好的了嗎?

? ? ?或者說,我們有沒有自由意志?

? 這是一個至今仍然在哲學、心理學、量子物理學界等等爭論的問題,按照強宿命論的觀點來看。

? 沒有。

? 很容易理解,我們都是被“安排”的。有很多描寫這方面的影視作品,《時空罪惡》中,主人公赫克托莫名其妙被一個面纏繃帶的人追殺,被逼著穿梭時空回到過去,結果發現繃帶男竟然是自己,而自己不得不按照過去的發展,把自己打扮成繃帶男追殺自己。他可以改變歷史,但如果這么做會出現兩個自己同時存在,他不得不按照過去,把自己逼去穿梭時空,實際上他別無選擇,他已經陷入宿命之中。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工智能》從宿命論的觀點看,小機器人戴維仍然無法改變命運,他渴望得到女性人類夢妮卡的母愛,經歷千辛萬苦尋找藍仙女(童話人物,把木偶匹諾曹變成真人。)希望能把自己變成真正的小男孩,這樣夢妮卡就能愛自己,就是這么幼稚簡單的想法讓他克服千難萬阻,最終卻只在沉在海底的游樂園里,找到一座藍仙女的塑像,一遍又一遍地說“求求你,讓我變成真人吧”。奇跡是沒出現的,戴維呆呆的重復一遍遍直到自己死機,兩千年后才被外星人解救出來,但藍仙女也碎成了渣渣,暗示戴維的真人夢破滅。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外星人(外星人的形象細細長長的,軀體半透明,能夠共享記憶,猜測應該是硅基生命體。)為了讓戴維開心,用夢妮卡的DNA重制了一個夢妮卡給他,盡管只能活一天,但戴維也算夢想成真。(這里涉及到永生的身體理論和信息理論的沖突,以后有機會再寫篇討論吧。)哈,其實就是連外星人都沒法改變命運嗎?

?說回來,自由意志在各個領域沒有統一的定義,在法學和心理學的定義和哲學的不同,在此只談哲學下的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Free will)

?最廣義的層面,自由意志就是人們依照其擁有的條件去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這里有幾個概念需要剖析。

?“擁有的條件”。 “決定”。

?擁有條件是能做出選擇的前提,你有100RMB可以買價值100RMB的運動鞋還是價值1RMB的棒棒糖你可以選擇,只有1RMB那就沒有選擇余地,如果你非要二選一的話。同樣,為了說明,舉“毛毛蟲實驗”的例子,當毛毛蟲遇到岔路口的時候它擁有選擇的條件——能夠繼續前進的身體。

?而決定,代表有去選擇的意識,不是隨機的選擇,你對選擇有進行權衡和思考。

?那么自由意志,可以理解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感覺能夠選擇另外的東西,即使情況相同。這應該很好理解,比如今晚桌子上有一個蘋果和梨子,你今天選擇了蘋果,但你覺得自己也能選擇梨子,如果你明天忘了今天的選擇,明天晚上你就可能選梨子,你覺得你能夠選擇,這是自由意志。 看起來沒什么奇怪的對吧。

?但宿命論不這么看。 宿命論的觀點是,即使我們明天忘了今天的選擇,明天的情況也已經和今天不一樣了。關于明天,可能由于天氣、空氣濕度、食品保質到期、晚餐食品的不同、精神狀態、軀體疲勞度、心情等等影響了我們的多巴胺水平、電解質平衡、內分泌調節、血糖血壓心率等等導致了選擇不同。 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完全保證今天的狀況和明天相同,除非今天就是明天,而宿命論似乎是認為,以上提及的影響因素都是由一開始就安排好的,因為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所以影響你選擇的因素就固定了你的選擇,連你以為自己有選擇其他東西的感覺,都是一系列安排的結果。

?有點不對勁了是吧。我們說宿命論,前文似乎都是圍繞著人本身的歷程來說,宿命論的定義并非由涵蓋非生物因素。 這樣就又引出了一個問題。

?非生物有沒有命運?

?如果我們能證明非生物沒有命運,那么宿命論以上的觀點就存在漏洞,也就能說明我們有自由意志,如果我們有自由意志,那么我們的選擇就是混沌的,不可預測的,那么整個宿命論就土崩瓦解,我們也就不用那么糾結,我們也就不能把自己的過錯歸咎于命運的安排,也不會產生虛無主(nihilism)。

?看上去我們要推翻宿命論了,陽光就要從烏云中露頭。

?很可惜,還是有一個理論給我們當頭棒喝。

?決定論(Determinism)

?又稱拉普拉斯信條,是哲學的一種命題,認為每個事件的發生,包括人類的認知、舉止、決定和行動都是因為先前的事而有原因地發生。如果從原始宇宙以來,有一連串的事件注定地、從未中斷地發生,自由意志則是不可能的。

?其中一句“包括人類的認知、舉止、決定和行動都是因為先前的事而有原因地發生”。

?這句話表明宿命論真包含于決定論。決定論相信,宇宙完全是由因果定律之結果支配,經過一段時間以后,任何一點都只有一種可能的狀態。這就說明了一點,非生物也包括在決定論范圍之內。 這意味著什么呢?這里引入物理學中“光椎”概念。(封閉類時曲線之廣義相對論時空)

圖片發自簡書App


? 上圖中二維坐標系內,假定原點O為光源,x軸表示觀察者到光源的距離,y軸表示從光源點亮開始后經歷的時間。 而光傳播是需要時間的,光的傳播速度是有限的,如果你在A點,你是看不到光源發出的光的,如果你在B點,光源剛發出光的時候你是看不見的,也就是說,無論你在A還是B,當在原點剛發生事件的時候你都是覺知不到的,只有在原點才可能左右光源。

?描述的是平坦的空間,如果是在大質量天體附近,第一象限的紅線會被扭曲得更靠近y軸,如果是在黑洞視界內部,這條線干脆也跑到第二象限去了,也就表現為光線無法逃出被黑洞扭曲的時空,它在光錐之內的所有路徑都是通向黑洞內部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果一件事連它發出的光都還沒有被我們知曉,那么我們就沒有任何其它的途徑來獲知這件事,這件事也沒有任何方式能夠影響到我,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它根本沒有發生!(奧康剃刀Occam's Razor,如果你有兩個原理,它們都能解釋觀測到的事實,那么你應該使用簡單的那個,直到發現更多的證據。)

?假如一個四光年外的恒星爆炸,光傳播到地球已經過了四年,人們觀察到爆炸的現象但是無法改變恒星已經爆炸的事實,因為它四年前就已經不存在了,時光無法倒流,此時爆炸的恒星相當于光源,地球在B點,而在光線輻射范圍之外的A點,即觀測不到恒星爆炸也無法了解光椎內部發生的時間,而對于光椎內部,就是決定論的輻射范圍。

你也可以設想,今天你提早十分鐘到公交站,為了上班不遲到,可是司機因為吃不干凈的早餐拉肚子,公交車晚點二十分鐘,你還是遲到,而你即使意識到這一點,你也無法改變司機吃了早餐的事實。

?處于一件事的光錐之內,就可以肯定這件事已經在一段時間之前發生了,你看到的只是它過去的影像,你只能接受它的發生,因為不可能出現某物體沿時間軸逆行的情況。

?我們嗅到了絕望的氣息,因為照這個“光椎”推論來說,我們所在的現在是無法改變的過去決定的,過去是由更久遠的過去決定的,這樣一直倒推下去就會觸碰到哲學中形而上學,例如“宇宙的本質是什么?”“真理存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但這是不是意味著,如果能回到過去就能改變事件?如果宇宙真起源于大爆炸,那么決定論從大爆炸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所有的走向,那么我們為了改變現在,需要回到的過去是不是奇點,那么假如我改變了奇點,誰又能保證改變后產生的宇宙中有“我”的存在?如果沒有“我”,那我又怎么能改變奇點?更何況我改變的奇點也有可能不會產生宇宙! 為了推翻決定論,我們竟然可能要讓宇宙都消失,會不會小題大做?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來源;《時間簡史》) 關于我們能不能回到過去改變現在,法國科幻小說作家赫內·巴赫札維勒(René Barjavel)在他1943年的小說《不小心的旅游者》(Le Voyageur Imprudent)中提出。情景如下: 假設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因為你祖父母死了,就不會有你的父親;沒有了你的父親,你就不會出生;你沒出生,就沒有人會把你祖父母殺死;但若是沒有人把你的祖父母殺死,你是否會存在并回到過去且把你的祖父母殺死? 這個悖論很有名。

?祖父悖論(Grandfather paradox)

?這似乎就麻煩對吧,假設我們能回到過去,但改變了過去就不會有改變存在,好像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還得啞巴吃黃連,我們得想想法子推翻它。 物理學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提出了很多解釋,其中影響力較廣的有一種解釋;

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

? 或者叫多重宇宙論(Multiverse)、平行世界、多元宇宙,指的是一種在物理學里尚未證實的假說,根據這種假說,在我們的宇宙之外,很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的宇宙,而這些宇宙是宇宙的可能狀態的一種反應,這些宇宙可能其基本物理常數和我們所認知的宇宙相同,也可能不同。平行宇宙這個名詞是由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在1895年所提出的。

?這種理論如何解釋祖父悖論?

?在量子物理(Quantum physics)中,“多個世界”理論可以如此理解:對于每一個似乎隨機的事件來說,只要它的可能性不是零,它所有可能的情形都會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發生,造成歷史的分支。物理學家大衛·多伊奇(David Deutsch)認為,當你回到過去去殺你的祖父母時,你其實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殺的是另一個世界的人。(那個世界與你的世界的差別僅在于你祖父母死了) 就嚴肅的物理學理論而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指出,的確存在不違背已知的物理法則改變時間的可能性。但更多的只是一種科學幻想。

?當某人回到過去時,他就進入了另一個平行世界(即未來因為他的行動已經改變的世界),再也不可能回到原來的世界。 這看起來祖父悖論得到解決,你能夠回到過去,但是是另外一個宇宙,但你殺死的實際上不是你的祖父母,而是另一個宇宙的祖父母,所以另一個宇宙不會有“你”存在,而你原來的宇宙不會因此產生影響。

?但是。

?嚴格來說,這樣的行為不能算是“回到過去”,如果從四維空間看平行宇宙的話,各個平行宇宙就是時間軸上的一條條線,你想回到的是原本存在的時間線上的過去,但是卻回到了另一時間線上所謂的“過去”,而且你也不能保證另一時間線上的“過去”發生的歷程相對于你原本時間線是在之前還是之后。 M理論(M-Theory),作為至今最有可能結合5種不同的弦論的理論,是如此解釋平行宇宙的:多個三維的“膜”可以同時在一個四維的宇宙(不是愛因斯坦的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見膜宇宙學)中存在;這些膜之間的撞擊會在膜中產生大量的能量——這也可以解釋大爆炸是如何起源的。

? 可是,M理論并不能解釋不同膜的歷史之間的關系,也不能肯定,當你回到過去時,你會進到另一個膜里面。

?實際上和上面的相同,不同的膜已經不是原來的時間線了,改變的實際上是其他平行宇宙。 不過,祖父悖論本身也沒有限定在同一時間線,關于這方面的問題已經有些久遠了。 那么,我們對決定論無可奈何了嗎?照以上來說,未來是不可改變的。通常我們說“改變未來”是因為預見了一個不想要的事態或者一個不想發生的事件,并且這個東西是比較重大的,我們才會說出這樣的話。否則,任何選擇和習慣上的變動我們都稱作“改變未來”的話,說“……改變未來”就沒有意義。

?比如你打算參加公務員考試,你預見不參加公務員考試你會吃不上飯(有點極端,為了方便理解就不計較了),而參加公務員考試就能成為公務員有穩定的收入,所以你為了阻止自己吃不上飯,你選擇參加公務員考試,改變了吃不上飯的未來。

看起來沒什么問題。但是,根據未來的定義,你吃不上飯并不是真正的未來,當上公務員才是真正的未來,因此你沒有改變未來,你使得未來發生了。你以為自己選擇了自己的命運,可是未來永遠只是你當上公務員,而不是你吃不上飯露宿街頭或者其他,我們還是沒有擺脫決定論,沒有所謂的選擇,選擇也被決定了。

?因為決定論不承認世界是混沌的,不可預測的,決定論認為世界是由因果律(causality)固定演化的。

?俄羅斯理論物理學家伊戈爾·德米特里耶維奇·諾維科夫(Igor Dmitriyevich Novikov)在1980年代提出的有關祖父悖論的規則。此原則指出,人可以回到過去,但是不能因此改變歷史的進程。這就是;

諾維科夫自洽性原則(Принцип самосогласованности Новикова)

我們的世界是已經被改變過的最終結局。

?未來不會被改變,現在是由過去決定的,過去無法改變,決定論似乎無法推翻,那么從宇宙的視角來看,我們和空氣、動物、植物、海水、分子等等又有多大區別呢,我們也不過是純粹自然演化的結果,我們的軀體不過是一堆分子聚合物,我們的行為不過是設定好的程序,我們的思維和感情不過是一堆分泌物產生的化學反應和電脈沖。 所以人活著根本毫無意義,因為有一點已經十分清楚。

?人先于意義而存在,人不是一生下來意義就等著,而是人活著去尋找意義,人活著的自已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這問題涉及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這一名詞最早由海德格爾提出。存在主義是一個很廣泛的哲學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論的存在主義、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三大類,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作最真實存在的人本主義學說。

?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 存在主義的哲學主張。

?存在先于本質

? “存在先于本質”為薩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義的形而上學。這種形而上學同西方傳統的形而上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傳統的形而上學一般給“本質”賦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認為在時間上來說,本質先于存在。

? 本質先于存在不是一種絕對的、普遍的規定,它只適用于物,而不適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質,其意義就是說他必須先存在,然后才創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創造他,他是在存在的過程中創造他自己的。薩特說過,“說存在先于本質,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現、登場,然后才給自己下定義。按照存在主義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義的,那是因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來他才是某種樣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樣的人 這個觀點可以說拯救了一批原本信奉人生虛無主義(nihilism,作為哲學意義認為世界,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沒有意義、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質價值。)

?人生的意義由自己決定,多么開放和美好的說法啊,再也不用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了,關于這方面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你只要找到一個你喜歡的值得的意義去完成你的人生就夠了。

?但是,這就意味著對決定論妥協吧,決定論像一個完美的無懈可擊的神,我們做什么都是隔靴搔癢。我像個被抽干力氣的死肉、泄了氣的氣球一般癱著,體會著所有人都體會過的無力感,像是為了尋找一座花園卻發現全世界只有荒原。我的精神之花頓時枯萎下去,一陣風刮來,摧毀成肉眼不可見的碎片。累的連說話的力氣都消失了,我像個遲暮的老人,讓自己癱在椅子上,木訥地看著悠遠的夕陽。

? 我能感覺決定論正在滲入我的大腦,相信決定論多好啊,再也不用擔心碌碌無為所遭致的譴責,再也不用擔心他人對我的影響,再也維護所謂的世界觀,過馬路也不用左右看了,反正都是決定好的。社會上一般都認為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并且會指出這個人的所作所為應該受到的褒貶。

?然而,許多人相信道義責任概念和自由意志脫離不了關系,換句話說,就是有做其他選擇的能力。因此,個體是否于道義上必須負責,為什么是或不是,就變成另一個重要的議題。

?不相容論(The theory of incompatible,認為決定論與自由意志兩者沒有緩沖余地,也稱強硬決定論)者比較會認為,決定論和道義責任彼此間格格不入,畢竟一個人不能為了一個一開始就能預知的行為而必須對誰負責。

? 決定論是道義責任的一個“先決條件”——社會不能夠認為一個人必須負責,除非他的行為是由某種事物決定的;簡單來說,就是只有當一個行為是受到某個原因所決定的時候,我們才有理由要求一個人為這件事情負責。 這個論證可以溯源到十八世紀哲學家大衛·休謨的思想,而且也在該世紀后半葉被無政府主義者威廉·戈德溫所沿用。

?到頭來,如果非決定論為真,那么那些未被決定的事件都是隨機發生的。 那么就產生一個問題,倘若一個人因為某個刺激毫無來由地突發在他體內神經系統而導致的某種行為,我們是否還可以或是否仍應該對這個人給予肯定或責罰呢?

?而相容論(The theory of compatibility)這種哲學思想也稱為溫和決定論,認為在決定論的世界中自由意志依然存在,相容論者或許將自由意志定義為由內在因素,像是想法、信念和欲望等等所引發。

?的確,很多人到了走這一步就已經難能可貴,這些人大部分原本是熱血上頭的青年,經歷了社會的挫折打擊慢慢認識到自己的無能,被現實打著打著就趴在了地上,看著周圍都是趴著的人覺得心安理得,就對著你說;“別那么幼稚,現實點。”他們覺得強硬決定論太偏激,不夠圓滑,就信奉溫和決定論,兩邊都討好,都不得罪,自己就心安理得繼續往前爬,臉上還一副無奈深邃的表情。甚至更多人壓根就不知道什么決定論、宿命論,也不管它是不是溫不溫和,信又怎樣,不信又怎樣,不夠能過得很好嘛,既然大家都趴著,我趴著又有何不可呢,你看看那些能屹立對抗風浪的都是偉人啊,我不過是個平民小輩,和大家一樣活著有什么不好呢,你說生活本身沒有意義,活著本身也可以當做意義啊,活著就好了,想那么多想那么遠干什么呢,活在當下就可以很快樂嘛。 好像也是種很合適很輕松的人生觀嘛,既然如此,為什么我還要這么寫這么多? 因為不甘心!

?每個人就像一頭活在幕后的豬,享樂、睡覺、滿足生理需求、追求更高的地位,希望能當上一圈圈豬群內“豬王”。當有一天,一頭豬悄悄拉起幕布往外看了一眼,它驚呆了,它震驚了,外面是一大片在陽光下綠燦燦的草原、蔚藍的天空和潔白的云朵。它瘋狂的見豬便說外面的精彩,但是沒有一只豬能理解,因為它們從沒有見過幕后外的世界,它們嘲笑、譏諷這只豬,但是這只豬對外面的世界著了魔,到處宣揚它的觀點。大家決定要把它殺了,不讓這個瘋子破壞它們的生活。這只豬只好逃到幕布外,幕布內的生活對它再也沒有吸引力,它成了一只與眾不同的豬。 所以,要質疑決定論,為什么要屈從它?

?我說過,決定論的根基是因果律。

?因果律(causality)

?指所有事物之間最重要、最直接(可以間接)的關系。表示任何一種現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

?因果律幾乎也是現代科學的根基,也是幾乎所有人認為不言而喻、天經地義的,把電腦從六樓扔下去,如果萬有引力還適用,水泥地面上也沒有任何緩沖物,重力加速度和空氣密度也和地球相同,電腦的外殼也不是任何金屬只是普通的ABS工程塑料,根據因果律,電腦在接觸地面的瞬間必然四分五裂,絕對不會出現完好無損或者突然消失的情況。 ?

? 即“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意。

?我們已經在黑夜中看見星光,決定論在瑟瑟發抖。

?像吃了菠菜的水手,像迷茫中的游子找到回家的路,我們看見了希望。 呵,怎么辦呢? 既然決定論的根基是因果律,那就砍了因果律有何不可?

?攻擊因果律!

?等等,難道我們要做的是毀滅世界觀?如果沒有因果律,那么人類建立幾千年的科學大廈是不是就會倒塌,如果沒有因果律,恒星可能不再運動,如果沒有因果律,人甚至沒辦法進行思考。

?沒有因果律,你難道是說,砸中牛頓的不是蘋果有可能是隕石?我吃了蘋果它會出現在別人肚子里?跳湖的人有可能在半空中消失?你捅了兄弟一刀結果女朋友開膛破肚?

?可能嗎?

?還真的有可能,至于可能性有多大,待會兒再來說。 雖然說因果律包含的不僅僅是決定論,那我們只要斬了決定論那部分就行。 所以,我們要怎么辦?是拿著鋤頭鋼棍去找因果律大干一架嗎?還是堵在他家門口破口大罵? 不不不,不論你是拿鋼棍還是飛唾沫都不管用的,因為你沒有請兩個大神助你一臂之力。我們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奪回陣地。

?量子力學和混沌理論。

? 量子力學(Quantum physics)

描寫微觀物質的一個物理學分支,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

?從初始到現今,量子力學的各種反直覺論述與結果一直不停地引起在哲學、詮釋方面的強烈辯論。甚至一些基礎論點。 例如,馬克斯·玻恩關于概率幅與概率分布的基本定則,也需要經過數十年的嚴格思考論證,才被學術界接受。理察·費曼曾經說過一句銘言:“我認為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沒有人懂得量子力學!”史蒂文·溫伯格承認:“依照我現在的看法,完全令人滿意的量子力學詮釋并不存在。” 這么,量子力學和決定論(拉普拉斯妖)又有什么關系呢? 量子力學中有一個詮釋。

?哥本哈根詮釋(The 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是量子力學的一種詮釋。在量子力學里,量子系統的量子態,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

?這是量子力學的一個關鍵特色。波函數是個數學函數,專門用來計算粒子在某位置或處于某種運動狀態的概率。測量的動作造成了波函數坍縮,原本的量子態概率地坍縮成一個測量所允許的量子態。

?哥本哈根詮釋哥本哈根詮釋主要是由尼爾斯·玻爾和海森堡于1927年在哥本哈根合作研究時共同提出的。此詮釋延伸了由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所提出的“波函數的概率表述”,之后發展為著名的不確定原理。他們所提的詮釋嘗試要對一些量子力學所帶來的復雜問題提出回答,比如波粒二象性以及測量問題。

?此后,量子理論中的概率特性便不再是猜想,而是作為一條定律而存在了。量子論以及這條詮釋在整個自然科學以及哲學的發展和研究中都起著非常顯著的作用。 哥本哈根詮釋總共有六個基本觀點,不可能一個個來說,展開來話題就超級大了,再有個幾萬字也說不清楚。我們只說一個。

海森堡不確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

?這一句短短的話,意味著什么呢?具體的推導過程有一大堆的公式,簡單來說,假如我們的思維活動是一連串化學反應和電脈沖電信號,像神經遞質這樣引起反應,肯定有一堆粒子進行復雜的活動,如果進行測量,那么它必須要讓一個光子碰撞這個粒子。然而粒子的質量小到它的運動狀態足以被一個光子改變的程度,也就是說每次測量都會對它的位置和動量造成影響,而這個影響是我們無法知道的。

? 這也就意味著,“思考”這個行為本身會對思考結果產生影響,而且這個影響貌似無法由思考本身消除。 有人提出可以通過測量被彈開的光子的動量然后通過動量守恒算出粒子的運動狀態發生了什么改變,但要測量這個光子的動量,我們又要用另一個光子去碰撞它……要得到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信息,我們需要一條無限長的測量鏈,而這顯然是無法做到的。 況且儀器本身也會反射光子,甚至用于觀察的人眼在觀察時也會因為反射光子影響測量。在沒有觀察者的情況下,波函數演化是確定的:如果能量與初始波函數已知,任意時間的波函數理論上可以用時間演化算符推出。然而,當一個觀察者對粒子進行了觀察,它的波函數就從原來某幾個態的疊加坍縮成一個確定的態,但至于它到底坍縮成哪個態,我們是無法知道的,只能從它被觀察之前的疊加態波函數算出它坍縮到每個態的概率。

?有點暈?

?這么說吧,你有一部手機,當沒有人觀察它,也就是沒有任何觀察者存在的時候,它就是一團概率云,有能出現的概率和不出現的概率,也就是它是一個存在和不存在兩種狀態的疊加,稱為疊加態。當有觀察者時,比如你轉身看著它,在那瞬間波函數坍縮,會使它從概率云轉變到一種確定的狀態,比如存在或者不存在。也就是說,假如你多轉身幾次,你的手機有可能就以另一種坍縮形式呈現,它不存在了。而且這里的觀察者并不單指生物,攝像機衛星等等也是觀察者,測量不是只有實驗觀察者參與的過程,而是經典物體與量子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不論是否有任何觀察者參與這過程。 有點詭異和不對勁。

?哪兒不對勁呢?

?理論本身是什么問題的,它就是這個意思。這樣一來,在微觀層面上決定論已經不適用了,我們在微觀上搶回了一片陣地。

?但是,手機雖說也是由粒子組成的,但是宏觀物體,手機中即使一個粒子觀察不準位置和動量,但整個手機的狀態也會因為觀察而改變嗎?

?砸中牛頓的不是蘋果有可能是隕石?我吃了蘋果它會出現在別人肚子里?跳湖的人有可能在半空中消失?你捅了兄弟一刀結果女朋友開膛破肚?這些事件想要發生肯定是一群粒子,起碼是構成一個完整物體的粒子群,數量上通常是以億億為單位的,而粒子的波函數坍縮的狀態是依靠概率的,也就是說,這些事情當然可能發生,但是需要能構成一個完整物體中的所有粒子一起以同一狀況坍縮,這個概率是單個粒子坍縮的概率的所有粒子數量的次方。 假如蘋果單個粒子坍縮成某一狀態的概率的四分之一,而蘋果由五億億個粒子組成,那么“你吃了蘋果它會出現在別人肚子里”這個事件發生的概率,就是五億億個四分之一相乘。有多小?小數點后多少位全寫出來能繞地球幾圈?還是你想去太陽來回幾次度個假?還是說你需要一本《銀河系漫游指南》?

?在微觀適用,在宏觀就一定適用? 薛定諤也對這個問題表示懷疑。

?薛定諤的貓(Erwin Schr?dinger's Cat)

?假設把一只貓、一個裝有有氰化氫氣體的玻璃燒瓶和一個放射性原子核放進封閉的盒子里。貓的性命因此與原子核的狀態密切相關。薛定諤表明,根據哥本哈根詮釋,在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后,貓會同時處于活狀態與死狀態(對于盒子外的世界而言),直到盒子被打開為止一直處于一種生與死疊加的狀態, 也就是說,對于盒子外,貓既是活的也是死的,只有打開盒子才能讓貓由一團概率云坍縮成確定的狀態。

圖片發自簡書App


? 這是當年薛定諤為了反駁海森堡不確定性定理提出來的設想,但是要搞清楚微觀和宏觀上的差異,有一種解釋是原子核釋放出的粒子屬于微觀層面,導致宏觀的貓的疊加態,所以這個實驗還是一個微觀層面的量子行為。 好了,這個問題就到此為止。 不論薛定諤有沒有正確反駁不確定性定理,也不論上述解釋合不合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結果不能用單一的、機械的因果律決定。

?微觀層面上決定論已經不適用了。 那么宏觀呢?我們把視線轉向;

?混沌理論(Chaos theory)

? 一種兼具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討動態系統中(如:人口移動、化學反應、氣象變化、社會行為等)無法用單一的數據關系,而必須用整體、連續的數據關系才能加以解釋及預測之行為。 現代的大數據分析也是試圖在海量數據中建立數學模型,用以預測。

?混沌理論最早的發現也是來源于計算機,科學家第一次計算到某一時刻(比如1小時)的物理量值,然后把結果保存下來,第二天用這個結果做初始條件繼續算下一個小時;后來有一天,時間充裕,他直接算了兩個小時得物理量,發現和之前的結果差別非常大。原因是計算機內部存儲的數據,比保存下來的數據多一位小數點,就是這一點差異被放大,導致結果完全不同。

?所謂“失之毫厘,謬之千里”。是最直接的詮釋。

?這也有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

?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拓撲學連鎖反應) 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

?任何事物發展均存在定數與變數,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其發展軌跡有規律可循,同時也存在不可測的“變數”,一個微小的變化能影響事物的發展,說明事物的發展具有復雜性。 但是這里必須注意一點!

?混沌理論是一個數學概念,它不意味著不可預測性和隨機性,它是確定的動力系統,它雖然有結果和預測的巨大偏差,但不意味著本身是具有不確定性的、不可預測的系統。

? ?“量子不確定性導致復雜非線性系統產生混沌現象”,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混沌現象是由系統本身決定的,而不是變量或參數自身的不確定性導致的。 而量子力學中的隨機性是真正的隨機性,在微觀的量子體系中,會帶來真正的不可預測性,這一點需要澄清。

?那么,這不就是說決定論還在起作用嗎?只要給出了完全確切的公式,混沌系統就能夠進行完全精確的預測,誰又能保證這個世界不是一個完全精確的系統?既然是一個完全精確的系統,那么就和因果律完全匹配,決定論陰魂不散,自由意志還是一個虛妄。 真的是這樣嗎?哲學的基本精神是“懷疑”。 本質上,混沌就是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微小的誤差(可以想象成蝴蝶扇了下翅膀)在方程中不斷地迭代(氣象預測中預測日期的不斷增加),會產生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結果(在洛杉磯刮下龍卷風)。混沌的這種不可預測性并不是隨機的,它有著自己的內在規律。

?那么我就要懷疑。

?能不能給出一個完全確切的初始條件?

?答案是不能,至少目前是不能。對于物理現實中的一個封閉的混沌系統,給定的初值以后一定會走向不同的結果。因為你根本不可能給定一個完全精確的初值。同時也無法避免來源于環境的微擾。 我舉一個比較通俗的例子,比如牛頓力學用來解釋一個混沌系統,比如力學混沌系統。 我們知道,即使當時牛頓力學被奉作世界真理,但現在已經被量子力學推翻了,如今牛頓力學的應用范圍遠不及量子力學。

?牛頓力學(紅線所截部分,有限的適用范圍)。 完美的力學解釋(整圓)。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可以很直觀的看到,牛頓力學部分可以近似一條直線,人們就認為“直線”是整個力學混沌系統的普適規律。但是完美的力學解釋是一個完整的圓,所以相比“完整的圓”,用“直線”去推測整個力學系統,即使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偏差,但長期以后,誤差一定會積累,導致發展出和預期完全不同的結果。 對于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混沌系統,因為無法給出完全精確的初始條件,所以導致混沌的不可預測性。

?在這里,因果律是適用的,但是決定論崩潰了。

?我們是不是應該長吁一口氣,宏觀的陣地決定論也已經潰不成軍。微觀上量子力學海森堡不確定性定理守衛了我們的自由意志和思維,宏觀上混沌理論保證社會體系和世界的不可精確預測。 對于宿命論和決定論,我給出自己的答案和批判,從現在開始,它們永遠不會成為我思想上的幽靈,世界觀或概念框架中的蛀蟲。

?我們能夠決定自己的命運。 無論是因為概率云坍縮還是宏觀混沌不確定。 我做的每一個選擇,都不是由某個未知力量能完全決定的。

?我是我的神。

結語;

?實際上呢,宿命論和決定論都不是一個理論體系,只能當做一種信仰,因為他們既不可能證實,也不可能證偽,證實證偽都需要“證據”,這是沒辦法給出的。 一般人所設想出的所謂關于宿命論決定論的“證據”,實際上是

?自證預言(Since the predicted)

? 又稱“自我應驗預言”,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是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于這個判斷最后真的實現。

?通俗的說,就是你原本就有這種思想,比如“日本人很丑”,那么你看到俊美的日本人的時候會認為這不是真實的,而看到丑陋的日本人時,你會認為你找到了“日本人很丑”的證據。

?關于宿命論和決定論,哲學通俗入門讀物《蘇菲的世界》中,蘇菲的老師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他們有可能是某個作者筆下的人物,他們所說的每句話每個行為都是那個作者安排的,如果想逃脫作者的控制,必須趁作者不注意做出些什么事情。

?其實對于這個問題,也可以用奧康剃刀(Occam's Razor,如果你有兩個原理,它們都能解釋觀測到的事實,那么你應該使用簡單的那個,直到發現更多的證據。)的思想剃掉。因為你有兩個選擇,直接不信和了解這兩個奇怪的名詞再找證據去相信,明顯之間不信更簡單。或者用希欽思剃刀(無理由證實的事物,也能夠無理由進行否定)。

參考資料;

《批判的西方哲學史》——【美】D.J.奧康諾

《哲學是什么》——【中】胡軍

《蘇菲的世界》——【挪】喬斯坦.賈德

《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美】羅伯特.所羅門

《你的第一本哲學書》——【美】托馬斯.內格爾

《邏輯學導論》——【美】歐文.M.科匹

《心理學與生活》——【美】菲利普.津巴多

《社會心理學》——【美】戴維.邁爾斯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中】曹天元

《三體》——【中】劉慈欣

《時空罪惡》——【西班牙】那奇奧.維加隆多

《人工智能》——【美】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505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56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463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09評論 1 312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78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18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81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36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6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95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37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2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59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17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87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0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