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工作的最初幾年,總感到自己在唇槍舌戰的集體會議上無話可說。身邊的同事基本都非常擅于表達自己的意見,管他對的錯的,說出來再說。科技公司們也很鼓勵這種氛圍。
我從小到大一直挺內向的,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不多,也不太習慣在眾人面前表達,不太適應大家都積極發言的環境。在我的美國同事舌戰群雄的時候,我總覺得有點膽怯,怕自己問了傻瓜問題,或者給了個傻瓜回答。有很多時候,我的腦中是一片空白,感覺別人把能表達的觀點都說的差不多了,好像自己也想不出來什么可說的。有的時候心中蹦出一個絕妙的想法,但有時候沒法兒給腦中的想法找到合適的英文詞兒,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可是,總不能總做個默默的觀眾吧?在美國的公司里,如果不能抓住時機表達自己的觀點,那么我就會逐漸地被忽略了。
我為這件事焦慮了很久,最終還是覺得不行動不行。之后,我有意識地開始鍛煉自己,盡量在集體會議上發言,甚至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每次會議上發言一次。
目標定下了,我也是盡自己的努力達成,有時候甚至會為了發言而發言,僅僅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膽量。想發表意見之前,給自己打氣——說錯了沒什么大不了的。每次達成一次目標,我就在心里小小地慶賀一下。當然,并不是每次會議都合適發言,但我從來沒有因為發表自己的觀點而被別人冷眼或者嘲笑,也沒有人挫敗過我的積極性。
現在,我明顯在這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能夠相當自信地在集體會議中發言。舌戰群雄現在水平還差點,但常能夠提出一些話題,讓大家進行有意義的討論。
回顧這段經歷,我確實做過不少努力和探索。
母語不是英語,這在溝通上的確會有一點劣勢,但并不是無法改變。改善英語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沒法突擊。工作從早到晚總坐在電腦前?身邊都是中國來的朋友沒有機會?真要想提高水平,需要主動去尋找機會。
上班吃午餐時,是和同事一起吃飯聊天增進感情,還是默默回到自己桌邊?公司的happy hour時,參與了嗎?讀過一本好書、參加過一個好活動,主動給團隊成員分享過感受嗎?公司all-hands會議上,是在積極傾聽、思考,還是在私下忙乎自己的事?
我英語的提升,就是通過這些方式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吃飯時比較隨意,我豎起耳朵捕捉每一個話題,遇到沒聽過的電影、活動、人名就趕緊追問。同事們立馬變成小老師,滔滔不絕,我每次都能了解到些新東西。最開始時,我總是聽,有些不知道的話題心里記下,回家查查,下次就能侃了。
現在,我也會找一些其他的機會鍛煉自己。中國新年要來了,我打算給同事們普及一點中國文化。去年這個時候,我組織了大家剪紙、用紅包做繡球。今年我打算教大家做簡單的中國結。我是這方面的專家嗎?不是,我是花幾個小時看視頻突擊學的。總覺得快過年了,該做點什么好玩的事情。組織一個小活動,既有趣,又鍛煉了自己,還增進了感情,三全其美。
至于頭腦空白無話可說,我的策略是做好會前準備,讓自己在開會時進入積極傾聽的狀態,而不僅僅做一個觀眾。參與一個會議,至少會知道會議目的是什么,可以有目的地準備。跟會議發起人了解會議日程,如果有文件需要閱讀,就提前做好功課,這樣在開會時可以帶著問題來,在會議上提出,促進大家的討論。
我注意到有些同事的思維閃電般迅速,即使不提前準備也可以提出尖銳的意見。我的思維沒有那么快,如果強求我當場對一個還沒有經過時間思考的話題發表意見,我有可能會回到空白狀態。如果這種情況發生,我會多要求一點時間思考,會后跟進。隨著對某個話題的深入了解,我也可以做到當場發表見解。
其實,就表達意見和發言這件事,幾年前我也跟自己的上司溝通過。他沒覺得我做的不好,也不認為這是什么大事,因此沒有給我任何指引。
現在回想,如果他能我一些鼓勵和指引,甚至在我不發言的時候,鼓勵我說幾句自己的觀點,會讓我感到在團隊中有歸屬感,知道團隊不僅僅只聽那些愛發言的人的意見。
最近,我司請來一位研究團隊溝通的專家來講座。她特別提到,在一個公司中,給予每一位團隊成員表達自我機會的重要性。我所相處過的團隊大都非常包容鼓勵。我想,這也是我能夠克服這種膽怯的客觀環境因素吧。
下面是一些筆記,跟大家分享:
對一個公司來講,營造一個安全的、能夠自由表達意見的環境非常重要。如果每個團隊的成員都知道發言是被大家所鼓勵的,那么他們就不用擔心自己問的問題是不是錯的。這樣,他們才更有動力表達自己的觀點。
如果團隊中每個人都能自由發表意見,那么他們就可以幫助這個團隊做出更客觀的決定。由此,成員們也會感到團隊對他們的包容,因而更有歸屬感。
如果你是會議主持,盡力保證每個人的意見都被傾聽。當注意到一個與會者只聽不說,你可以在大家討論的時候說“XX,你怎么看?”引導大家有意識地傾聽她/他的意見。
當你發現某位不常發言的同事在某次討論中表達了某個觀點,你可以會后私下鼓勵她/他。
當工作不僅只是一種用來賺錢的方式,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團隊有了歸屬感,他也更容易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感,也就更容易去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