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2篇
信念:信念就是“事情應該是怎樣的”或者“事情就是這樣的”的主觀判斷,是我們認為維持世界運作下去的法則。
價值觀:價值是事情的意義和一個人能夠在事情里得到的好處。
規條:規條是事情的安排方式,也就是做法。規條的存在,完全是為了取得事情中所體現的價值和實現一些信念。
這三者共同構成了我們的整個信念系統,也就是所謂的BVR(Beliefs,Values&Rules)。BVR操縱著我們人生里的每一件事,是做或不做任何事的基本決定原因。
簡單的說,一個人的BVR加上他的態度,就是這個人的性格。
01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故事來說明信念系統的形成。
一只猴子被關在一個籠子里,籠子上面有一串香蕉。
猴子嘗試去拿香蕉,但沒想到實驗人員安置了一個自動裝置,只要猴子去碰香蕉,籠子里就會噴出冷水。于是猴子被淋了一身。
猴子反復嘗試幾次后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那串香蕉是不可以拿的,否則就會被噴冷水懲罰。
這一切,都被隔壁籠子里的另一只猴子看在眼里。研究人員把第二只猴子放進籠子之后,這只猴子一次也沒有去拿香蕉,因為它也知道:這串香蕉不可以拿。
研究人員從別處弄來第三只猴。這只不明真相的猴子,進入籠子后,馬上想去拿香蕉,結果被前兩只猴擋住一頓暴揍。反復幾次之后,第三只猴明白了:拿香蕉要被揍。
后來每放入一只猴,只要去拿香蕉就要被其他猴一頓暴揍。后來,研究人員將第一只猴和第二只猴取出了籠子。
但事情并沒有什么變化,后來放入的新猴子,只要取香蕉就要被暴揍,盡管沒有一只猴子知道為什么這么做。但它們一致同意:香蕉是相當危險的東西,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我們要遠離香蕉。
這是信念形成的四個來源:
本人的親身經歷:這是第一只猴子的故事。
觀察他人的經驗:這是第二只猴子的故事。
接受他人的灌輸:這是第三只猴子的故事。
對世界的思考:這是之后所有猴子的故事。
孩子出生在這個世界,其實跟那些后來的猴子沒有兩樣。當我們以家長身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許我們要多問問自己:我試圖讓孩子體驗什么?孩子體驗到的跟我期待的是一樣的嗎?我灌輸給孩子的信念百分百確認是正確的嗎?我是否讓孩子獨立思考問題嗎?
02
信念、價值觀、規條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比如猴子們的信念系統:香蕉是相當危險的東西,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我們要遠離香蕉。
「香蕉是相當危險的東西」這個就是信念,「保證自己的安全」這個是價值觀,「遠離香蕉」這個是規條。
簡單的理解,信念就是你「相信的念頭」,在一般情況下,猴子不會懷疑「香蕉很危險」這件事。價值觀就是「你覺得什么有價值」,比如猴子們認為安全是有價值的。規條就是「你認為事情該怎么做」,猴子們為了實現價值和信念,覺得應該遠離香蕉,并暴揍接近香蕉的猴子。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會帶入自己的信念系統。
比如一位母親,她總是很擔心孩子的安全,孩子12歲了,不準她自己上學,不準她出校門,甚至不讓她坐電梯。
這位母親的信念是,世界很危險,價值觀是孩子的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她的做法(規條)就是不讓孩子脫離她的手掌心。
反過來,你可以從自己對待孩子的一些行為上推斷出自己的信念系統。
比如一些家長,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輔導班,提前學習高年級的內容。可以推斷,她們覺得學習成績更有價值,他們相信,要取得成功就要先人一步。
另一些家長,則經常帶著孩子徒步、游泳和健身。顯然他們覺得好的體魄更有價值,他們也許相信,好身體才是一切的保障。
03
在育兒里,有三種限制性信念需要尤為注意。
第一種叫應該如此。
這種信念是認為,事情就應該像自己想象的那樣發生。比如孩子青春期的時候,跟家長產生了沖突。家長會特別煩躁,認為自己的孩子叛逆,不聽話。這正是因為他們的信念里,孩子就應該聽話,不應該叛逆。
但仔細想想,哪有什么好東西是在順從里產生的?每一種偉大的產品,一個創新的事業,身體里都流淌著對傳統的反叛不是嗎?
第二種叫托付心態。
他們認為,自己的人生或者快樂是由孩子決定的。只要孩子成績好,只要孩子聽話,只要孩子成功,這輩子自己就圓滿了。
必須要提醒,這種信念特別可怕。因為孩子現在不僅要背負自己的人生,還得加上你的人生。
第三種叫沒有辦法。
咨詢的時候,經常會有家長這么說,孩子交給你了,我是沒有辦法了。你會發現,這一類家長往往固執地采用單一的方法去跟孩子相處,缺少靈活。而我們知道,系統里最靈活的人最能影響大局。
在孩子的價值觀里,無非就是以下內容:新奇、意想不到、變化多、節奏快、神秘、刺激、挑戰、競賽、有機會得到肯定等。
為何不從他們的價值觀出發,試試其他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