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很重要,但是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學習”呢?以下是百度的解釋:
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學習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狹義: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理解、探索、實驗、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和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例如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知識的過程。廣義:是人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方式。
從上面的解釋就能看出,學習要能夠使個體有持續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思想和行為的變化兩個方面。如果目地是要獲得某項技能或者改變行為習慣,那么學習就包括了兩部分:學和習。所謂“學”就是吸收知識,而“習”是練習、實踐。很多人只注重了學而沒有關注到學之后的習,對于很多習慣的培養以及技能的提升,練習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想要培養自己的當眾講話能力,于是就買了很多有關當眾講話之類的書籍,也看了一些演講的教學視頻,甚至去參加了培訓班。有關當眾講話的知識學了不少,但是實際操練的時候發現進步并不大。仔細分析原因的話:就是因為缺少了大量練習的環節。光知道了一些知識和技巧,如果不能夠經常性的練習的話,是無法掌握這項技能的。要想掌握某項技能,沒有捷徑可走,大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就好比要想成為游泳高手,必須下水練習是一個道理。
很多人想培養一些好習慣,比如早睡早起、經常鍛煉、每天讀書等等。一時興起的時候,就堅持幾天,然后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過幾天就拋到腦后了,習慣自然就培養不起來。如果我們真正想要養成一個習慣的話,就需要我們每天為做這件事情分配一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認真的做相關的事情,并且長期的堅持,久而久之才能夠養成習慣。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恒”字。
總結一下:學習的目的不只是收獲知識,或者做知識的搬運工,而是能夠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所謂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也要做到。而知道和做到中間就差了一個反復練習的步驟。要想獲得某項技能或者養成一個習慣,就一定要堅持不懈的去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