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同一個男人時,親情與愛情的掙扎抉擇,讓愛在男人、女人和中國人、日本人之間流淌的就是朱小環的湊合!
二戰末期,大量被拋棄在東北地區的日本僑民經歷自殺或者被殺,十六歲的日本女孩竹內多鶴憑借著對生的本能渴望,幸寸下來,但在戰場上陰差陽錯地被裝進麻袋,按1毛錢一斤的價格,賣給了東北某小車站站長的二兒子張儉,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在張家,她生下三個孩子,隨后幾十年,張家為了掩蓋多鶴日本人身份,讓多鶴成為朱小環的妹妹,孩子們的小姨。
不少人同情多鶴的身世和經歷,但是中國女人朱小環,卻是這個畸形家庭關系中最痛苦的那個……她有著中國女人傳統的善良、寬容、勇敢和堅強的素質,匯聚成湊合的力量,支撐著這個家庭。
電視劇里的小環,生性潑辣,沒人敢取,都是小說里的小環,生活有趣,好動懶做,二孩記不清從什么時候愛上了小環,直到老中醫問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二孩才知道對小環的喜愛不是一般的喜愛,而是寧肯違背父母,冒著張家絕后的危險,那種巴心巴肝的喜愛!
小環懷男娃七個月時,和女版出去玩耍碰上一群日本鬼子,跳上牛背摔下來,小環這么一摔,再也不能生育。
張家與日本人有化不開的仇恨,可造化弄人,張家爹媽恰巧買了個日本女人回來,就為了那塊肚皮,為了張家不斷了香火。
我們經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這不適合愛情,二孩是懂小環的,他覺得小環連罵人都有股熱乎勁兒,小環也是很愛二孩的,愛得不能自已,愛得死去活來,愿意為他去湊合。
當多鶴生下第一個孩子時,小環從來沒有想過她是如此愛這個孩子,這是二孩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小環始終把三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和與自己分享男人的多鶴動作自己的親人,而多鶴只會幾句中國話,平日里只跟孩子在一塊,她堅信只要多生孩子,就能給自己生出許多親人,她從來沒有把小環和二孩當作親人。
正如最后,二孩在醫院做手術之前給小環寫信時:他們三個人中缺了誰都不行,打打鬧鬧一輩子,吵鬧成一塊骨肉了。
東北解放了,張家為了掩蓋多鶴的日本人身份,讓他們搬到鞍山小環為此要離開娘家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可是最后依然跟著這個家走了,第二次又跟著這個家走的更遠了。到了長江南邊,多鶴懷孕了,要找個安全的地方不被懷疑的生下孩子。
第一次離開家,小環嘴上還在吵鬧,而第二次只剩下半夜躺在炕上的想象,小環又有長進了,她長到三十歲,至少明白有些事鬧也白鬧,這些復雜的能夠在這個農村女人身上隨著成長迅速的消化,真的是和文化無關啊!
后來,多鶴和張儉漸生了情愫,經常在外面偷情,被保安干事發現,多鶴跑掉了,是小環沖上去頂了屎盆子,陪他丟人現眼,在那樣的社會,如果偷情被坐實,特別是和日本女人,張儉也不僅僅是丟掉工作這么簡單,小環如果不頂下來,張儉面臨的必將是整個家庭的災難,此時的小環,頂著丈夫背叛的痛苦做出巨大的犧牲,對這個畸形的家庭是極大智慧的寬容,這個寬容讓人心疼,可當時沒人心疼她啊。
……
面對人生變故,小環身上體現的偉大,正是中國傳統女性中最美好的存在。我想要的幸福是你在我身邊熟悉的溫度,也許這世界殘酷,我只在乎牽手的旅途。
湊合不是將就,而是活得明白,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對等的回報,只要內心單純、知足,沒必要去費心計較,人心復雜了,總會殫精竭慮地思前想后平衡得失,那樣太累了,其實你簡單了,這個世界就簡單了。
一個人的湊合,成就了兩個人的史詩,這部作品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小環沒有選擇,只有對二孩的愛,讓她湊合著努力著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