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
臺燈下
輔導剛上小學的孩子功課,翻書包看到一張卷子。看到卷子,孩子對我說:
"媽媽,我英語考了59分"
.……
早就提醒自己不要做一個虎媽
要陪孩子”慢成長”
不要和別人比分數
不要只看分數
不要因為別人家孩子的1234而自己5678
可是,聽到這個分數后,我的心還是忠實的反應了我的情緒
感覺不小心漏跳了好幾下。
我順勢調整了一下自己,先安慰孩子: 分數不重要,關鍵是今天的你是否比昨天的你有了進步啊?來,讓我們看看,題都錯哪里了?差一分及格,估計老師打了不少X吧,老師為什么那么喜歡打X呢?
打開卷子,我楞了,全是對勾。
"媽媽,我把幾個答案B的方向寫反了,所以老師給我減了一分,要不然我就可以拿到滿分60分了。"
???……
什么
滿分60分而不是100分
還好,我沒有沖孩子發脾氣
還好,我調整了一下自己
還好,我愿意和孩子一起平心靜氣面對
可是,
誰也沒有規定滿分就是100分啊!為什么我會想當然認為是100分呢?面對問題時,為什么總會帶著一種固定思維?都沒有想到先去了解認識問題,而是自動在腦袋了做了如下加工
滿分100分,而我孩子考了59分,不及格
這次我控制了自己,沒有發脾氣,愿意和孩子一起去了解
那,又有多少次,在不經意間,我們是按照我們的思維定勢直接給孩子打了標簽,下了結論?
久而久之,孩子被我們以種種固有思維模式的管教而束縛,會變得輕易否定自己,討好別人,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不自信。
認為自己被父母這樣對待的我們,曾心里發誓,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時,一定不這樣對他,我一定做一個不同于自己父母的好父母,給孩子心靈和思想的自由,可是,大多數,當孩子漸漸長大,我們卻不幸的依然活成了我們父母的樣子,有些方面甚至更典型。
不希望孩子再經歷過的原生家庭的束縛,能擁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社會,作為父母,是否也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是否抱著全然開放和接納的心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