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厲害的母親?
嗓門大?脾氣大?要求嚴格?寵愛有加?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給孩子什么,才能算得上厲害的母親呢?
一
我們一起看看天才少年魏永康的經歷。
魏永康母親曾學梅是縣百貨公司的一名工人,在兒子兩三個月時,就教他識字,還經常讀唐詩給兒子聽。盡管孩子還不會說話,但這種早期教育還是取得了不少效果。在母親的傾心教育下,魏永康從2歲開始,便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東方神童"的故事。
1985年,還只有2歲的魏永康,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4歲時,他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后來連小學也只讀了二年級和六年級。1991年10月,僅8歲的魏永康連跳幾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時,魏永康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2000年,17歲的魏永康大學畢業后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
曾學梅認為,孩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于是,她將家中所有的家務活都包下了,包括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在兒子讀高中的時候,她還親自喂飯。后來讀湘潭大學時,她也一直跟在兒子的身邊"陪讀",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
到北京讀書后,魏永康認為自己長大了,便執意不要母親"陪讀",孤身一人北上求學。
身邊突然沒了母親的照料,魏永康竟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長期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2003年8月,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回家。
直到這個時候,曾學梅才開始思考自己以前做得不對的地方。她開始教兒子做家務,也歡迎其他同學找他交流。如今,魏永康的生活起居早已能夠自理,也非常體貼癱瘓在床的父親,幾乎每天都要為父親端茶送水。
厲害的母親,應該是給孩子什么?
是一種習慣,學習的習慣,思維的習慣,生活的習慣。這樣,在面對生活中各種坎坷的時候,他才能有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才能有淡定從容的性格去解決。
二
2017年年初董卿組織的《朗讀者》節目現場,我們又看見了久違的倪萍。
淡出春晚這么多年的倪萍去干什么了?去陪兒子。
兒子虎子四個月時被診斷出先天性白內障,她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放棄了春晚,放棄了主持人,她的生活只有兩件事:一件是掙錢為兒子看病,一件是陪兒子去醫院。
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治療,她去了美國。她英語不好,和醫生交流的時候不得不花錢請翻譯。為此,她開始學英語,口語進步之快令醫生都驚嘆。
一次次去醫院復查,她一次次忐忑難眠,為了緩解過重的壓力,開始抽煙,一根接一根。而抽煙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個給觀眾無數笑容的母親,如一塊遇火的塑料片,在迅速老化。
兒子是母親的世界,而母親更是兒子的全部。
“孩子,只要你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你倒了,誰也扶不起你,要是你都救不了孩子,誰也救不了!姥姥知道,就你行!”《姥姥語錄》中記載了這樣樸實而有力量的話語,兒子需要一個堅強的母親,堅強需要足夠的愛來支撐。
兒子生病里不只需要陪伴,更需要錢。醫院是個無底洞,她開始不斷地接單拍戲。苦算什么,累算什么,難以釋放的壓力面前,她開始畫畫,原本只是為了排解心中的壓抑,可一個母親的愛讓她的畫多了驚人的內涵。在2011年舉辦的一次慈善晚會的拍賣環節,她的畫被拍出118萬的天價。她滿是歉意地說:“我的畫不值錢,賣蘿卜,搭白菜,多湊幾幅給人彌補一點。”
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這是母親的性格,而這樣的性格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一個厲害的母親應該給孩子什么?是飽滿的愛,是不離不棄的陪伴,是堅韌的生活態度,更是樂觀向上的榜樣的力量。
三
綜觀我國五千年歷史,厲害的母親比比皆是。
刺字“精忠報國”的岳飛之母,為教育孩子“三遷其舍”的孟軻之母,“截發筵賓”“封壇退鲊”的陶侃之母,“畫荻教子”的歐陽修之母,為教子而“自縊”的徐庶之母……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播種一個行為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獲一個性格,播種一個性格收獲一個人生。”
能夠培養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有樂觀生活態度的孩子,有堅韌耐力性格的孩子,內心充滿著愛的孩子,這樣的母親才稱得上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