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葉出現了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而聞名,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地位顯赫。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派“四祖”。師事、私淑或膺服他們的作家,遍及全國19個省(市)計1211人,傳世作品2000余種,主盟清代文壇200余年,其影響延及近代。
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他們的許多散文都體現了這一特點。其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在文風上,是選取素材,運用語言,只求簡明達意、條例清晰,不重羅列材料、堆砌辭藻,不用詩詞與駢句,力求“清真雅正”,頗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順通暢,尤其是一些記敘文,如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桐城派的基本理論是從方苞開始建立的。他繼承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提出“義法”主張:“義”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說文章要有內容;言有序,說文章要有條理跟形式技巧。他對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潔”。
劉大櫆雖無重要的建樹,但他是姚鼐的老師,所以在桐城派上,是承先啟后者。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張,在于提倡“義理(內容合理)、考據(材料確切)、辭章(文詞精美),三者不可偏廢”。又在學習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焉?”(《古文辭類纂序》)
桐城派主張學習《左傳》《史記》,講究義法,提倡義理,要求語言雅潔,反對俚俗。桐城派總的傾向是保守的,“衛道”氣息很濃,文章枯淡平直,缺乏活氣。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優秀的散文作品傳世,未可一概否定。到了“五四”時期,古代散文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一個新的輝煌的散文時代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