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年輕人并肩走在街道上,年輕人根本無需調整步伐,因為老人不僅思維很有活力,身體也是。他將注意力轉回剛才的話題,開口問,
“所以神話都是虛構的是嗎?”
“不,不是這樣的。”
“那么你是承認神話是真實的了。”
老人望了年輕人一眼,搖搖頭。
“假設原命題是……”年輕人正興致勃勃地說,老人截住話,“不,我不懂邏輯命題,不懂推理,它在那里,如此而已。”
年輕人忿然作色,想張嘴反駁,但轉念一想,他還有很多機會。就這樣,兩人沿著街道逆流而上,穿過各類沙丁魚。
年輕人隨手指了間餐廳,詢問老人:“我們進去坐坐吧。”老人點點頭,同意了。也許是徒步行走一下午,或者天氣炎熱唇干舌燥,他們并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在菜單上。看著老人細細品嘗菜肴,年輕人的兩指輕扣桌面,像是提醒,“你還沒有禱告,”
哪知道老人依舊有滋有味地享受美食,不為所動,“我不是基督徒。”
“噢,忘了,你說你信奉真主,”年輕人立馬抓住機會,“而你剛才卻對一塊豬排進攻。”話語里透出狡黠。
“一部分,”老人用餐帕擦擦嘴角,“我信仰這個宗教的一部分。”
“那么你是持多神論了?”
“神就是神,不是眾多個神祗,亦不是單單一個。”
年輕人開始使勁思索,漸漸露出得意的神色,集合的集合。
這是個悖論。
他決定按兵不動。
二人用吃過午飯后,隨著人潮漫步路旁,繼續未完的話題。
年輕人接連向老人拋出幾個尖銳的問題,無非是有關文化和政治的內容,老人都能說出個所以然。年輕人還發現一點,那就是老人不時的引經據典,都與哲學有關。東方哲學,西方宗教,年輕人暗自佩服老人的廣闊的知識面,可是他某些舉動卻又令年輕人大吃一驚,這完全不像是個信徒的所為。
午后的陽光如蒲公英灑落兩人肩上,一時間年輕人忘卻了對話,只是享受著片刻的柔軟。不知不覺間,他們走到一間教堂前。
越過層疊的長椅,他們繞著里面走了一遭,未作停留。出了教堂,老人緩緩開口,
“信神與否,不過是意識狀態的蛻變。”
見年輕人起了興致,老人彎了眼角,“穹頂的宗教畫,代表什么?五彩玻璃窗,又喚起什么?那泥塑偶像帶來一種神秘氛圍,此時我們處在一個與平時不同的層次;當我們走出來,再度重歸街道的層次,沒有誰能一直停留在同一層面上,”
老人緩口氣,“某些儀式和告解,只是用來幫助你盡可能逗留在那個精神狀態,最后你會體悟,在教堂廟宇呈現的神秘氛圍,終會同樣發生在你的現實世界中。”
“所以,信仰神,不必具體到哪一位神祗,你看到那縷光暈流動,已經體驗到那種氛圍了。”
“像是……觀賞一件藝術品,它散發出的光暈,每個人的體驗都不相同是嗎?”年輕人開始有些眩暈。
老人笑了笑,“你也可以這樣理解。”
年輕人猶記得他們最初的談話是對真假產生疑問,隨著話題自由散發,延伸到各處,然后到此,他仍想辯清楚,于是向老人提出問題,
“你信嗎?”年輕人沒有往后再添加什么“東西”。
老人指指心口,站在街角,朝年輕人擺手,
“信。”
信神?信神真的存在?抑或信神是由人創造出來?年輕人認為老人很狡猾。
真奇怪,看來這老人算不得是位虔誠的信徒。年輕人背轉身,慢慢踱步往回走。
希望有人認領這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