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己從北京出差回來,想約以前的同事一起吃個飯,順便吐槽一下現在的客戶太難對付。同事是個喜歡熱鬧的人,我原本以為他會爽快的答應,但沒曾想到的是,他竟然拒絕了。理由是難得今天能準時下班,想自己一個人在家休息,放松一下,看看書,聽聽音樂。對于他的回答我大吃一驚。
同事是外地人,以前他剛來到這座城市的時候,正是我們在一起實習的時候,他經常拉著一起實習的同事聚會,而那時剛參加工作的我們也很喜歡這樣的放松方式。我曾經問過他,為什么這么喜歡熱鬧,他說他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總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他也不知道該去做什么來消磨時間。曾經的他是那么害怕孤單的一個人,而現在他則會主動地去營造一個人的空間。
其實,不光是我的那位同事需要獨處的時間,大多數人都會在生活中有意無意地找出一點時間獨處。比如下班后,把車開到了地下的停車位后,會伏在方向盤上,自己一個人待上一會兒。比如在睡前會在黑暗里看一遍手機,遲遲地不肯睡去。
現在的生活里我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交給了工作和家庭,我們越是融入這個社會,就越少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也就越是想從這個社會里脫離出來,短暫地回歸我們自己。以前不知道為什么說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而現在則明白了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
二、
我的一個朋友很喜歡旅行,但是和別人不同的是,他喜歡的是一個人的旅行,在廣闊的天地里做一個自由但不孤單的獨行俠。因為一個人的旅行,他要去什么樣的景點,看什么樣的景色,都是他一個人的決定。不需要去顧慮別人的意見,不用擔心為了滿足別人的心愿而錯過自己想看的風景。
后來他喜歡一個人旅行又多了一個原因,那就是一個人在路上,不僅可以飽覽沿途的風光,還可以靜下心來思考,其實思考的內容并沒有多么地重要,可以是一些家常瑣事,可以是一些工作上的問題,也可以是回憶過去,但是重要的是自己可以真正地靜下心了。靜下心來聽聽自己,而這對于在鋼筋水泥森林里生活的人來說太難得了。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既是領導,又是下屬,可能既是子女,又是父母,一個人承載了太多的角色,那么什么時候可以做一做我們自己呢?獨處的目的也許就是為了可以靜下心來做回自己,因為只有靜下心才能回歸自己,并且和自己對話,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
三、
人類是群居動物,大部分的人是不會喜歡孤單的,但是獨處時的孤單不是一種現象,而應該是一種情緒和心境。
周國平曾寫過: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但是,絕對不能忍受孤獨的人卻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
能與人交談甚歡是一種能力,同樣能夠懂得和自己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可是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似乎停下來,靜下來,和自己談談心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于是當有人說:我想靜靜時。總會有人在一旁追問你一句:靜靜是誰?
為什么想靜靜?因為世界太吵,角色太多,你需要獨處一下和自己好好對對話,需要聽聽內心的聲音,更需要做回自己。
靜靜是誰?其實“靜靜”就是那個你內心的,最初的自己。
2017年末,網絡上掀起了一陣曬18歲自己的風潮,我覺得這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最后一批90后成年,更是為了讓我們想一想當初的自己,告訴我們做回自己,勿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