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達的《子不語》畫的很親切,可能和老人長大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知道些古里古怪的故事吧。
孔子云:子不語怪、力、亂、神。不知道書名和這句話有沒有關系,可是怎么能躲得過,故事也好,事實也罷,
老人家總是習慣告訴我們一些好玩的事兒。
主人公叫莫語,9歲的姑娘,爸媽的工作很有歷史感,一家三口來到古老小鎮,認識了沈哥哥,妖狐琥珀,朋友小琴……
一共有十二個故事,到底是夢境還是現實,和小時候一樣,總是有些分不清的緣由。
和作者一樣,我也特別喜歡老人,但只要是和老人有關的故事卻總是也寫不好。
我們都一樣,向往那些代代傳下來的東西,可是畢竟它們是有限的。
廢園里有座芙蓉樓,它是園里的寶貝。穆爺爺是位兇悍的木雕老師傅,住進了廢園。小語陪爺爺一起工作,
畫面溫馨美好,容易讓人想起小時候,一顆棗樹,一把樹下的藤椅,一個搖著蒲扇的老人。
穆爺爺做了一把辟邪的桃木劍,給自己的兒子,掛房間里驅邪,現在文化人不信,但老輩兒人在乎這個。
垂暮之年的老人嘴里說出的事兒再不科學卻也值得相信,哪怕是當成故事來聽都是如此動人。
最后穆爺爺走了:
“一年分四季,鳥兒生來就知道該在什么季節遷徙,知了生來就知道該在什么季節歌唱。大地和天空已經給出了所有的答案。”
終于有一天我們會明白,有些人真的離開了。
一座鬧鬼的老房子——肖家祖屋,要拆遷了。
冬季里布霜的小妖精——霜降童子,只能活七天
曾經親手種下的梨樹,春天的時候開出雪白漂亮的花,可惜肖爺爺忘了。
阿霜就是這顆梨樹,和奶奶的名字一樣。好高興爺爺能來看它,好想看它開花,可惜不是春天。
那個霜降童子,它做到了,裹著銀霜,像在春天,開出了雪白的花,
爺爺想起了奶奶,如果她還在多好,
好想也讓她看見眼前朦朧中的火樹銀花:
思念原來是這么疼痛的事情。
最后,爺爺奶奶團圓了,住進了肖家祖屋,不過時間到了,霜降童子消失了。
太公公喜歡的書《子不語》,上面有小孩子畫的鳥,像是過境的候鳥。
他也喜歡畫鳥,一筆完成。我們幾個孩子都會,他教的,每次去到姥姥家總是爭先恐后的顯擺一番。
在我還算小的時候,他就離開了,還記得他脾氣不好,但對我們幾個孩子卻十分的溫柔。
時間久了,習慣了在他前面用上“曾經”這個詞。他是第一個離開我的親人,
算得上幸運的是,那些彎彎曲曲的泥濘小路上,最美的那個童年,有他在。
沈哥哥告訴小語《子不語》上的那些是節歷神,既然見了面,干脆被山神請去做客了。
進入一個不屬于人類的世界,一本書,一段經歷,神袛和候鳥一起飛過,披星戴月,日夜兼程。
總是有些節日和神明有關,總是有些習俗被老輩人講述,一些看似迷信的習俗會不會被我們這一代繼續傳承呢?
指月亮夢里會被割耳朵,在屋里打傘會長不高這些在我們小時候被當成常識一樣的道理,你會講給自己的孩子聽嗎?
這里的《子不語》應該指的是清代袁牧寫的書,他把自己聽到的神鬼妖怪,狐仙奇人通通整理成冊,
寫成了這本《子不語》,書名取自孔子的那句話:子不語怪、力、亂、神。
本來我是打算看完袁牧的書一起來寫的,可是,我放棄了。
其實,我不懂漫畫,只是達叔的故事寫得真好。
機緣巧合,我也遇見一些喜歡畫畫的姑娘,其中有一個很特別,她說自己最美的一個愿望是可以看見中國動漫的希望。
聽她和我聊過《魁拔》,我不懂,默默的聽了好久。
我和她說起過夏達的《子不語》,希望有一天這樣完整的故事能拍成電影,同樣的,她也沉默了好久。
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見到那個姑娘了,不知道她的愿望實現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