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惡俗的婚禮鬧劇,你是怎么忍受的
如今的婚禮越來越“隆重”,我雖然盡量不湊熱鬧,但也做不到徹底免俗,親朋好友那里終究是要應酬的。湊了一次又一次的婚禮熱鬧,我越來越覺得這種事有點怪怪的。
我也算“井底之蛙”了,沒去過大城市,無緣欣賞大城市的婚禮氣派。近四五年來,我只是在方圓不過100多里內的鄉村、集鎮、縣城和一個中等城市“有幸”見識了十幾場所謂的新式婚禮,發現這些婚禮大同小異,簡直成了古今中外婚禮大雜燴,或者也可以說,一場婚禮就好像一場爛俗的小品匯演。
我看到的婚禮大多都是由婚慶公司主持的,即使沒有請婚慶公司的,也要找一個人像司儀一樣的主婚人,程序也跟婚慶公司那一套差不多,見得多了,也就學會了,偶有疏漏,自然有人你一言他一句地提醒,現場氣氛更活躍。婚禮上笑聲越多越好,雖然同樣的情節早已爛熟于心,就像看某個小品第100次,人們還是照樣前仰后合起哄似的大笑。
的確,不知道各家婚慶公司是從哪里學來的套路,每場婚禮都被弄得十分搞笑。能逗樂人們而制造喜慶氣氛,大概也是婚慶公司主持人或者臨時婚禮司儀的職責所在,事主自然也高興,不笑個痛快能算辦喜事?這也許可以看作是對傳統的一種繼承,比如很多傳統戲曲中的婚禮都屬于喜劇情節。連笑帶鬧的婚禮程序相當繁雜,插入了太多的噱頭。
如今的婚禮上,無論冬夏,新郎都是西裝革履,新娘子穿的都是從婚慶公司租來的一襲婚紗。這一點應歸功于歐美。冬天有些新郎新娘子還注意保暖,但有的則為了這一生中“最美”的時刻,要風度不要溫度,特別是新娘子,不惜把自己折騰得當天就感冒的大有人在。我雖孤陋寡聞,但這類“趣事”也時有所聞。
新人手牽手上場了,第一幕竟然是“求婚”。新郎煞有介事單膝跪地,問新娘子:“你愿意嫁給我嗎?”人都穿上婚紗被接到你家了,你還問這個!小品看多了,廢話笑料都會制造了。有人說這叫浪漫,就是要婚禮顯得更浪漫。也有人很嚴肅地聲稱,這一形式是必須的,人家歐美那里就有這個。歐美年輕人熱戀時的求婚儀式被嫁接到咱們這兒的婚禮上,好像還成了中國婚禮跟世界接軌的印證。
第二幕是簡述“戀愛經過”。在眾人“大聲點”“大聲點”的鼓勵下,有的新郎會簡單說幾句,有的則由司儀越俎代庖,其間常常會有故意質疑的插話制造笑點。這應該是源于延安時代的“革命婚禮”,好像也成為“革命傳統”。以前叫做“認識經過”,1980年代之后,悄然間改說“戀愛經過”了。大講“革命思想”的年代里,“戀愛”屬于資產階級的流氓行為,不僅是敏感詞,大家也都很忌諱提及,直到改革開放新時代到來,鄉村里還有不少人很鄙夷地把“戀愛”故意說成“亂愛”,年輕人約會大多還屬于“地下活動”。在鄉村也就這幾年才開始繼承和發揚這套簡述“戀愛經過”的“革命傳統”。新世紀之前的幾十年里,鄉村婚禮基本沒有什么儀式,新娘子被接到屋里直接進臥室坐在床上,任人耍戲,有的不管什么粗俗不堪的話都沖著新娘子說,有的還動手動腳,很多新娘子都被動地成了大家的活玩偶,這叫“鬧新房”。也有不甘任人羞辱的“女漢子”式新娘子,大手大腳地反過來把某些“鬧新房”的玩個狼狽不堪。如今所謂“浪漫”婚禮上,粗俗的玩笑仍然少不了。“鬧新房”在鄉村也仍然屬保留節目,大多數地方都沒那么囂張了,算是一點進步吧。但仍有一些地方“鬧新房”極其折騰,扒光新郎衣服、把新郎新娘捆一起、炒豆子似的推搡新郎和新娘等等,對新郎新娘極盡羞辱之能事,聽說有地方就鬧出人命官司了。
接下來差不多算是最具有中國傳統色彩的“拜堂”儀式,主婚人提高的聲調通過喇叭傳播格外響亮。“一拜天地”時,很多新人大概都沒有彩排,常常不知道朝哪個方向鞠躬,兩人朝相反方向拜的也不鮮見。“二拜高堂”時,有攛掇新娘子“喊爸喊媽”的,有嚷嚷著催促公公婆婆趕快掏紅包的,在鄉村還有人故意提出要新娘子跪拜公公婆婆的,大多新娘子也都能接受,這樣紅包就該增加分量,城里新娘子只肯鞠躬,紅包卻也比鄉村新娘子沉得多。“夫妻相拜”完畢,主婚人會宣布交換戒指,有的婚禮上這一程序是在“求婚”時完成的。據說現在年輕人結婚必須有“三金”,偏僻的鄉村也早已跟上“時代的潮流”。這個時候往往有人起哄,要新人“吻一個”,有的新人會扭捏地做個樣子,有的則大大方方“吻一個”。據說這也是歐美民俗,但是不是婚禮上也在起哄聲中“吻一個”?我看過不少歐美影視劇,不太留意有沒有這樣的情節。就算抄襲中創新吧,民俗沒有版權。
按老規矩說,“拜堂”就是婚禮的高潮,接著就該開宴了。現在的婚禮又多了一道程序,還有個新人宣誓。證婚人學著教堂神父的口氣問新郎:“你愿意娶某某某女士為妻嗎?”然后再問新娘子:“你愿意嫁給某某某為妻嗎?”這個時候會響起一片“愿意愿意”的起哄,人們根本就聽不到新人的聲音。接著新人跟著證婚人念誦“不離不棄一生相守白頭偕老”之類宣誓詞,證婚人再模仿著神父的樣子高聲宣布“某某某先生和某某某女士正式成為夫妻”。我在前不久的一場婚禮上還聽到證婚人來了這么一句:“我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宣布,某某某先生和某某某女士婚姻合法有效!”明明是本地某個單位的官員,卻聲稱“代表民政部”,難道在民政部有兼職?還是民政部授權于他了?肯定都不是,民政局民政所他也代表不了。如果說只是一個玩笑一個噱頭,不知道別人是否覺得有趣,反正我覺得那很無聊,一點都不好笑,甚至感到很別扭。開玩笑的話,我也會,就算果真民政部部長親臨現場宣布,不領結婚證的婚姻恐怕也沒法律效力。
婚禮結束,很多地方還有一個“保留節目”——鬧房,如今是越鬧越粗俗,甚至惡俗到惡劣無恥的程度,把一個本該讓人回味無窮的美好的浪漫婚禮折騰成一場令人不堪回首的鬧劇丑劇。為什么那么多的人能夠容忍?看著別人出丑卻哈哈大笑,這是多么低俗無聊啊!如果輪到自己或者自己親人的頭上,感受幸福嗎?
婚禮內容真可謂豐富,不過,這樣的婚禮究竟屬于何種文化,實在叫人摸不著頭腦。這樣混雜了多種文化的婚禮算不算一種特色?像把所有的顏料都摻和在一起,也就說不清算什么顏色了。如此模式會不會也漸漸沿襲下去而成為一種新型的婚禮文化或者一種新的婚禮傳統?目前有這趨勢。不過,能留給賓客記憶的婚禮估計不多,經常參加婚禮的人可能已經有“婚禮疲勞”感了。我有一次去那個中等城市參加婚禮,沒想到一家酒店當天竟然同時要舉行5場婚禮,幾乎全都一套程序,就像同臺競賽演出同一出戲似的,很多賓客都搞不清楚自己該向哪對新人祝賀了,這不把人搞得記憶錯亂才怪。據說在城市這種同臺婚禮“演出”比比皆是,婚禮真是一樁好生意啊。
對酒店對婚慶公司來說,婚禮當然是生意。其實對新郎新娘子也是生意,紅包一個個,禮金一匝匝。有些新人甚至要舉行兩場婚禮,一場在工作所在地,一場在親朋好友集中的家鄉,不是為了禮金,何苦這么折騰?這樣的婚禮跟“浪漫”有關系嗎?什么傳統什么文化什么惡俗,只要娛樂大家炮制出喜慶氣氛就行了。
像英國王子大婚那樣的氣派普羅大眾不需要,也玩不起,但像筆者家鄉這種婚禮“新民俗”也太俗氣了點,婚禮變成了一出不斷重復演出的惡俗鬧劇。
有沒有誰愿意舉行一場清新的婚禮?我愿意給他們更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