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econd Waltz?x?Shostakovich
如果過程不能讓你喜歡,就算目的再明確,想要走下去也是極難。
尤其對于推崇自由、主觀性強的人,每十分鐘就審視一次切身感受,“現在我快樂嗎?”
要是答案為否,動搖整個行動的正確性。
所以“咬牙牙”這一詞,就是發明為了麻醉自己大步向前走。告訴自己是奔著“收獲”而付出的,最后成為人人仇視又渴望成為的利益主義者。
譬如最近發生一件事。
昨天我上去華爾茲課,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享受是娛樂的核心所在。
之前上Salsa課,多次缺課請假,一個學期的課硬生生要拖到兩個學期才完成。
很多次跟自己說,這是目前最火的社交舞,最多人喜歡搞Salsa舞會,是價值性非常高、娛樂消遣程度高的技能。
學好了,你就能天天去舞會了。
但沒用,不想去照樣不去。你不想醒,無疑整個周末都只會被封印在床。
開始第一步跳Salsa才發現,整場舞與拉丁一樣,在扭扭捏捏中進行。
熱情又性感,內心熾熱的人必然無法遏制個中沖動。
踩每一只性感音符,撩撥完就逃,脫身后又回來試探。
但凡個性冰冷的,都受不住這種沖擊。數萬次嘗試后都無法融入音樂,一個順手撫摸、一個甩頭都無法自然流暢制出風情萬種感覺,逃課的念想就越來越深。
這種過程中的挫敗,最終擊毀“美好目的性”的咒語。
有研究說,目標導向是改善拖延癥/懶惰的療法之一,基于認知上的自我暗示來灌輸力量。
諷刺的是,認知會被另一種認知打敗,那種被稱為“親身感受”的情緒認知。
原始大腦和理智大腦的對抗,勝出的,
總是已經成形數百萬年的前者。
2
昨天的華爾茲則是不同,
沒有一分鐘你是盼下課,沒有一Part你想結束。
Craig ?Wright 教授在耶魯公開課「聆聽音樂」講過,他聽古典音樂能感受到一種超脫俗世的存在,是上帝也說不定,反正是比人類更偉大的存在。
他這番話,說出了我從前找不到語句形容的體會。發自內心的熱愛,最大的來源是沉浸式的即時愉悅,當下的感覺決定了你是否會愛上某種事物。
即剛剛提到的親身感受,是好的、積極的和令人無法自拔。
與此對比,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的民意調查得出的“為什么你聽古典音樂”的第一第二原因,
· 幫助放松
· 集中精力
這是兩個無論字面上、還是實踐上都強調“得益性”的答案。因為這樣而聽古典音樂的人,某種角度成為了利益既得者。
我聽每一首古典音樂,就算是舒伯特的都沒法放松,整個人都穿越了神游了,身邊場景瞬間切換為:
男女盛裝的維也納舞會、戰后紛亂的殘垣廢墟、
舉旗沖鋒的莊嚴軍隊、祭奠法老的宗教儀式、
無人生還的世界末日、有故事的閹人賣笑獻唱、
死而無聞的過去名流、狄更斯的骯臟小男孩、
和謀殺發生前的虛偽晚宴。
從來,就沒有一秒鐘能停止思想漫游,上華爾茲課也是這樣。做每個動作,就連最普通的擺手勢基本功,一抬手就已經淪陷。
老師繼續他專業的講課,幽默慣常引得身邊笑聲連連,此時一切都正常。
直到他放音樂,你熟悉的那些流行曲改成華爾茲旋律,Moon River月亮河他放了這首。
不屬于二十一世紀的迷幻,制造給你一種與現實自我的割裂。
所以你才發現,娛樂應該是為了體驗享受的價值。
游戲世界給你虛擬身份的快感,古典音樂制造超脫的出竅體驗,華爾茲用身體聯結精神內核——
你不快樂的源泉,你求而不得的極大不滿,你落后于世界的極度空虛。
怪不得大家強調,
擁有自己的愛好是多么重要又奢侈的一件事。
你明知有用你卻不去做,做你也做不下去,花了八百年的時間你才發現,明明有一萬種方法可以實現你的目的,
你偏偏要選擇不喜歡的一種。
3
華爾茲的體驗,加深了你即時愉悅的強大天賦。
未必人人有這種體驗,因為這是一個本身冷漠的人,走進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你天性奔放,那Salsa才是你的最后根據地,不管是(與生活)戰前或戰后。
是的,華爾茲本身,應該是冷漠做派。
明明摟抱在一起四肢糾纏,但就是不看對面那個人,兩個人的頭使勁力往相反方向偏。他都抱著你了,你還嘴上說不要。
就好似你明明愛到要死,卻口口聲聲說對他恨之入骨。表面故作冷漠,內心團火已經燒完整個西伯利亞。
冷而寡眾的古典音樂,跟濫情博愛的流行音樂。
傲慢忍欲的華爾茲,焚身似火的Salsa。
兩種事物呈對立性,并不是要你向任何一方妥協。
恰相反,是找準屬于你的陣營,之后誓死捍衛并奮斗到極致。
你知道的,歷史上的毫無立場的墻頭草往往是毫不足惜犧牲品。就連得利的漁翁,從一開始就選擇了自己的陣營。
而他的對立面,叫“別多管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