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著一張精致得讓人無法判斷年齡的臉,仿佛就是一件油畫大師嘔心瀝血創(chuàng)作出來的藝術品。她身穿一套華貴的職業(yè)女裝,眼睛充滿了靈氣和自信,渾身散發(fā)著一種精明干練的氣質(zhì),是典型白領女性的特征。
這是作者豆豆在《遙遠的救世主》里對肖亞文的描述。
江南憤青總結了一句話很中肯:
人生是一場關于運氣和認知的話題,努力勤奮保證下限,認知和運氣決定上限。
而肖亞文就是用努力、勤奮和極為清晰的認知來實現(xiàn)了人生逆襲。
勤奮努力作為基礎,不用多說,就來看看是怎樣的認知,讓她在運氣來臨時,能夠脫穎而出。
1 關于自我
肖亞文,女,27歲,武漢人,畢業(yè)于北京的一所大學,跟隨私募基金經(jīng)理丁元英做了一年的助理。干練、得體,有法律知識和商務經(jīng)驗。
客觀
她說自己是家里最小,沒人指望,走到哪兒算哪兒。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什么位置的人,在私募基金解散后,芮小丹問她的打算,她說:“還在北京漂著唄,咱一沒能耐,二沒本錢,除了打工,還能干什么?省吃儉用攢點錢,看將來有沒有機會。”
不卑
她在北京工作時,有一天要接來北京的閨蜜芮小丹,可是當她意外看到正天集團總裁韓楚風和助手已經(jīng)在等著接芮小丹了,就離開了,就是因為不想去湊熱鬧,或者說不想去借芮小丹這個機會拉近與韓楚風的關系,這是她的自尊,她希望的是用自己的能力來獲得別人的尊重。
不亢
當肖亞文要請芮小丹吃飯,又因為韓楚風一行人,變成了大家一起的聚餐。本來芮小丹告訴了韓楚風是肖亞文早就說好的要請吃飯,但就是因為韓楚風的身份,反而對芮小丹說:“亞文這都挺熟的,不拘這個,好吧?見面再聊了。”,亞文隨后聽說,也只是說了句:“好吧,那就不拘吧”。
在飯桌上,肖亞文說:“記得有一次丁總請韓總吃飯的時候酒桌上閑聊,我問丁總,為人處事怎么才能做到恰到好處?丁總說,恰到好處是‘正好’,‘正好’是假的,不是究竟本來,是假的就立不住。我不懂,就問他是什么究竟本來?他說‘一切’。我還是不懂,就說你就告訴我應該怎么做吧。丁總說了一句話:隨緣惜緣不攀緣。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也聽懂了,我一直記著。”
韓楚風點點頭說:“是有這么回事。”
肖亞文說:“上次小丹來北京,我請假去車站接她,老遠就看見韓總了,小趙站在旁邊舉著一塊牌子。我知道,當時我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攀緣,我就去上班了。今天機緣巧合,有幸跟大家坐在一起,本來是我請朋友吃飯,可轉(zhuǎn)眼之間我就成了跟朋友混吃的一雙筷子。如果是隨緣惜緣的本來,我希望韓總能給我一個請朋友吃頓飯的機會。”
韓楚風感慨地輕輕一拍桌子,說:“沒有如果,本來就是。今天你買單了。”
就是因為肖亞文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能力、狀態(tài)和位置,對自己有客觀的判斷,才能夠不卑不亢,才能做到隨緣惜緣不攀緣。
隨緣是什么,是順應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就是遵從規(guī)律。
惜緣,就是如果真的有機緣巧合,那一定要盡最大的能力去把握住機會。
不攀緣,可以合作,但不依附,有能力,我去匹配,絕不“等、靠、要。”
2 關于未來
當人有了對自我的清晰認知,就能夠基于自我條件,進行相對長遠的規(guī)劃。
當歐陽雪問肖亞文為什么不留在德國時,她說:
“就是去了又能怎么樣?只有留學居留這一條路,拿了學位還是得回來打工。也許嫁個有德國國籍的男人是條路,可為個居留身份我得把自己賣了,這還有意義嗎?既然怎么都是打工,就不如早打工早攢錢,等有條件了自己開個公司,自己給自己解放了。”
她很早就有自己的清晰打算,最終是要開公司,要有自己的事業(yè),要把自己從打工的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而為了這個目標,她一直在努力。
跟隨丁元英時,深刻的意識到丁元英的特別,她這么評價:
會賺錢的人、地位高的人、有思想的人、有學問的人……我想,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我都見過,但他們都是人,想的、干的都是人的那點事。丁元英不同,他跟正常人的思維顛倒了,說鬼話,辦鬼事,倒行逆施,但是還有道理,像魔,柏林有個局勢說他是極品混混。
有人這么評價丁元英,很貼切:
丁元英其人,簡單而犀利,因為其價值判斷體系和行為邏輯清晰所以沒有自相矛盾和過度追求,所以簡單;因為認識到眾生命運的必然性所以擺脫了道德束縛,所以犀利。
這樣的高人,我們都知道,如果能夠給我們一些指點和教導,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而肖亞文更知道這一點。
所以,私募基金解散后,丁元英想讓肖亞文幫忙找一個遠離大城市的地方安心居住,肖亞文找到了自己閨蜜芮小丹工作的所在地,古城。
肖亞文說:“不能讓這條線斷了,得有個什么事還能牽著。你在古城盡點地主之宜順理成章,你們不是雇傭關系,關照多少都是人情。我辦完這個差使就跟他搭不上話了,但我和你是朋友,你關照他,人情是記在我賬上,關照他就是給我?guī)兔Α!?br> 芮小丹明白了一些,說:“總之這個人對你有用,你是想在私募基金解散以后還能跟他保持聯(lián)系,慢慢成為朋友。”
肖亞文輕輕搖搖頭,淡淡地說:“朋友?不可能。認識、熟人、夠得上說話,這就已經(jīng)不錯了。咱跟人家根本不是一種人,憑什么跟人家成朋友?”
芮小丹說:“僅僅是認識有什么意義?你總得為點什么。”
肖亞文說:“認識這個人就是開了一扇窗戶,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聽到不一樣的聲音,能讓你思考、覺悟,這已經(jīng)夠了。其它還有很多,比如機會、幫助,我不確定。這個在一般人看來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這個人很重要。”
肖亞文極為清楚自己和丁元英的距離,所以,她不認為能成為朋友,畢竟階層差距存在,圈子文化的隔閡存在。但是她知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丁交代的事,同時保留以后可能聯(lián)系的希望,目的也就是認識、熟人、能夠說得上話而已。
但她知道,認識一個自己仰慕崇拜而又很牛的人本身就是給自己開了一扇窗,聽其言、觀其行,這種實實在在影響,不是書本上能得到的。
然后,在職業(yè)選擇上,結束了在私募基金的工作之后,她并沒有同樣的去找一份助理職位,按照她能獲得丁元英認可的工作能力,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很容易的。但是她去了一家獵頭公司,獵頭公司對員工的分析、判斷能力以及不同行業(yè)形勢的把控能力的培養(yǎng),都對她以后的創(chuàng)業(yè)有極大的幫助。
她的每一步都看在未來,前一步都是后一步明確的積累,不拘泥于當下,不管是積攢人脈還是職業(yè)規(guī)劃。
她委托芮小丹幫忙租房子時,本來一個電話可以搞定的事,但她從北京飛到法蘭克福,預付房租包括機票,直接劃掉兩萬多元,在1995年,這對一個白領來說也很不容易。但就是為了讓芮小丹重視這件事情,這也體現(xiàn)了她負責和真誠的態(tài)度。
后來,丁元英主導的北京格律詩音響有限公司需要打官司時,他推薦了肖亞文:
“這官司不復雜,能把證據(jù)實事求是說清楚就行。肖亞文素質(zhì)不錯,有一定法律知識和商務經(jīng)驗,跟你們也熟悉,你的公司可以出20萬元請她做訴訟代理。你去北京找她談談,征求一下她的意見。”
肖亞文當然知道這是一個機會,找她是因為對方覺得她的能力可以,所以也不推辭,但是她沒有要這20萬元。98年的20萬,婉拒之,不管是基于對丁的尊重,還是對朋友的盡心幫助,都體現(xiàn)了她的大度。
當然也有她想與丁元英有更多鏈接的原因,但這種不畏眼前利益所局限,而考慮長遠的大局觀,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3 關于機會
有人祈禱上天再給一次機會,卻不知道機會從他身邊走過好多次了。
機會不會平白無故產(chǎn)生的,它是你過往的努力積累出來的契機。
肖亞文有幾個優(yōu)秀的特點:做事認真,盡最大可能做到最好;待人真誠,不遺余力去幫助別人;道德感強,知道可為可不為;界限感強,知道你、我、他。
這樣的人,看似圓潤,但她卻極為果斷勇敢,當北京格律詩音響有限公司被起訴,大部分股東怕官司敗訴產(chǎn)生損失而退股之后,她主動提出要參與公司,拿出自己所有的資產(chǎn)來入股。
這在他人看來是瘋狂的舉動,但肖亞文知道這是個機會,幫助公司的同時,也讓自己實現(xiàn)跨越。而這都基于他對丁元英的判斷,基于她對這件事情本身的精準理解。
歐陽雪問:“你已經(jīng)有數(shù)了?”
肖亞文說:“不是我有數(shù),是這事本來就有定數(shù)。以我對丁總的了解,丁總不可能沒有預見到這場訴訟,既然他預見到了卻又不去規(guī)避,那就只有一種解釋,就是這場訴訟決不是偶然的、被動的,而是經(jīng)過設計和預期的,是計劃的一部分。既然是計劃的一部分,丁總一定是要通過這場訴訟達到什么目的。”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訴訟依然有失敗的風險,但對于她人生來講,入股公司,參與管理,賠率非常高的事情。
肖亞文說:“我的機會就在于敗訴的風險,等打完官司,我就不該有機會了。如果可以勝訴以后再入股,以葉曉明他們的資歷,他們理當比我有優(yōu)先權。勝訴以后公司升值,如果按升值后的股價入股,我就得承擔更多的負債;如果按現(xiàn)在的股價入股,我得到的就是葉曉明他們理當優(yōu)先得到而沒有得到的東西,我還不如人家來得光明磊落。所以,我的機會就在于敗訴的風險,在于應訴之前。我本來就是個打工的,輸了接著打工。對我來說,能有個往牌桌上湊的機會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
這里的葉曉明他們就是害怕官司失敗帶來損失的退股股東。
最終,北京格律詩音像公司勝訴,與敗訴方也就是音響行業(yè)老大樂圣公司達成戰(zhàn)略合作。
而肖亞文也被丁元英認可成為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jīng)理,完成了對她非常重要的一次跨越。
能把握住的才叫機會,最重要的是不停地修煉把握住機會的能力。
4 關于感情
當芮小丹告訴肖亞文,她愛上了丁元英。
肖亞文說:“那準備下地獄吧。”
芮小丹問:“你怎么知道是地獄?”
肖亞文笑了笑,說:“你不老實,漏掉了一句話。完整的這句話應該是:如果你沒動過那種心思,你怎么知道是地獄?但是你高估了我,也低估了我。說你高估,是因為我還沒清高到不知道自己是誰;說你低估,是因為我還沒天真到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很明顯,肖亞文也是動過心思的,但她知道現(xiàn)實不是電視劇,自己與丁的立場、觀念、心態(tài)和思維方式都不一樣,或者說她知道丁元英的價值觀、人生觀等等太異于常人,所以,她選擇不讓自己陷入欲求而不得的痛苦當中,反而不如努力成為熟人來的輕松和長遠。
旁人看來,肖亞文的運氣非常好,能碰到這么多的好機會。但關注她的發(fā)展過程,會發(fā)現(xiàn)當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時,她都全力以赴,真誠付出。當機會沒到,就耐心經(jīng)營自己,增加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機會出現(xiàn)時,一把抓住。
“等、靠、要”是多數(shù)人的生活狀態(tài),什么時候能擺脫這種思維方式,什么時候才能看到機會,機會總會出現(xiàn),但我們得有看到和抓住的能力。
這是肖亞文的聰明之處。
公眾號《名字故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