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疾馳在高速公路上,天空漆黑一片,車大燈強烈的光線穿透黑暗,照亮前行的路程。
已經到達山西界,車子油量減少,我催促開車的本色先生讓他找服務區(qū)加油,正開車的他答:“不著急,還能跑100多公里呢”。走過兩個服務區(qū),一個是新建的還沒開始營業(yè),一個是加油站維護。那個不著急先生只好拐下高速路口下去尋找加油站,從那次以后,再也沒因為加油而耽誤事。
王家大院本身就是一個傳奇,農民王實從老家山西太原遷居到靜升鎮(zhèn)后,從一個小小的豆腐坊開始,由農及商,由商至官。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耗時300多年創(chuàng)立了龐大的商業(yè)王國,先后建成了在晉商宅院里首屈一指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不是單個的院子,是由“高家崖”,“紅門堡”,兩個封閉的院落組成,之間用一座細長的橋騰空連起,兩個院落又是由無數個四合院組成。
王家大院是官宅,承襲了中國古代經典的前堂后室結構,既提供了對外交往的足夠空間,又滿足了內在私密氛圍,做到了尊卑貴賤有等,上下長幼有序,內外男女有別,起居功能一應俱全,體現了當時官宦門第的威嚴和宗法禮制的規(guī)整。
在王宅里,有資格用彩色雕花的是二品官,各個院落之間等級森嚴,院落的豪華程度和職位成正比,嚴格遵循等級制度修建的居所。
王家大院里的磚雕,木雕,石雕,技法嫻熟,題材豐富,大量采用了世俗觀念認可的各種象征,隱喻,諧音,甚至是民間禁忌的藝術形式,在文人,畫家,雕刻藝人,共同參與下,將花鳥魚蟲,山石水舟,典故傳說,戲曲人物或雕在磚上,或刻在石頭上,或木材上,將儒道佛思想與傳統(tǒng)文化凝集一體。
“高家崖”的封閉的城堡建筑,處處都可見精美的雕刻藝術。從高家崖沿著維系兩座院落之間的橋就到了紅門堡,紅門堡建筑群是堡又像城,依山而建與高家崖東西相望,堡內的石雕融南北風情于一體。是清代雕刻藝術的典范。
紅門堡從低到高分四層院落排列,左右對稱,中間一條主干道,形成一個規(guī)整的“王”字造型。堡內有88個院落,各具特色無一雷同。
王家大院還有兩件稀世之寶。一是“大清萬年一統(tǒng)天下圖”;還有一個是光緒年間慈禧西逃時留在王家的一張組合式紅木雕花“龍鳳床”。
據專家考證,前者除北京故宮和王家大院之外,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再發(fā)現。后者被國家文物單位鑒定為上品級的重點文物,現在是王家大院的鎮(zhèn)宅之寶。
王家大院已690多年,傳世28世,王氏家族鼎盛于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僅在這三朝間家族取得功名者不乏其人,入宦者僅二品至五品官多達101人,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130人,還有300多人為貢生,監(jiān)生及生員,是名副其實的世家大族。
王氏家族當時除了大興土木營造王宅,,祠堂,墳塋,和開設店鋪作坊外,在當地辦義學,設義倉,修橋筑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等,善舉不斷。
明天啟年間,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xù)以商發(fā)展,有的不滿足于一官半職,有的安樂于錦衣玉食,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從清道光年間,十八世以后逐漸衰敗,直到大院內再無人居住。
小貼士:我的瀏覽順序是:高家崖-紅門堡-文廟。
參觀王家大院建議請一位導游,聽他講講發(fā)生在王宅中的故事,了解每幢院落,每塊雕刻背后的故事,更好的了解王家大院。
靜升鎮(zhèn)上餐館林立,找家當地菜館嘗嘗名吃栲栳栳。
地址: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zhèn)王家大院景區(qū),2016年5月27日。
2018年12月7號,90天無戒寫作主題訓練第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