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一場名為《下一站,自由》的分享,就是在天馬行空分享會結束以后開始的,微分享的特邀嘉賓范秦老師的分享,解決了我很多困惑,尤其是“我不夠好”的限制性信念。
我會推掉很多機會,包括被提拔的機會、合作的機會、競爭的機會,以及現在做【幸福記事簿】行動營,我總會想,“我根本不是最好的那個人啊,他應該找更好的人。”
我也并不認為這是“妄自菲薄”和“不自信”,我認為這是“認清事實”,因為這的確就是事實啊。
去年,陸陸續續有一些朋友和職場的前輩對我說,“你比你想象的有力量”,“你的核心競爭力并不是文案,而是文案背后的能力。”這些話,一開始我只當做夸獎,并不以為是真的。我知道我很好,也知道自己不夠好。
但有一次,有個網友看到我禮貌性地說謝謝,竟然急了,她再次強調,別人的幫助、時機當然都很重要,但你根本沒看到你自己本身的力量有多大。
那以后,我愿意相信自己一點點,但我還是會遲疑,“我真的可以幫助到別人嗎?”
也并不是我一個人會這么想。我向一個設計師朋友學習用PS加水印,我和她討論,“你可以教其他人啊”。她一臉不可置信,“這么簡單誰不會啊,就我這水平我還能教別人?”
她確實是才畢業的設計師,工作經驗尚淺,在她的領域這只是最最基礎的技能,完全不值一提,但對于不是這個領域的人來說,卻是十分實用的,而且我們也并不期望從她那里學到頂尖的設計理論和技能,因為我們學到基礎的就夠用了啊。
在別人的身上總是可以一針見血地看到問題所在,到自己身上卻看不清。
“什么東西最稀缺,愿意最稀缺,根本不是能力最稀缺。有能力的人多了去了,但愿意去分享、去服務他人的人是少的。
無論是誰向你求助,只要他開了口,你已經是他的最好選擇了,以及他對你的預期一定不會比你對自己的要求更高。
對別人的幫助是不限制的,不是我只有最好的那個點我才去幫助你,而是只要你需要,你來到我面前,你信任我,那我就試一試,我試著去幫助你。”
范秦老師的這些話,給了我許多力量,幫助我推倒了一面想象出來的墻。
困住我們的通常也不是外在的環境,是我們內心一扇被自己反鎖的門,如果有幸你聽到敲門聲,知道這不是自我世界的邊界,并且有勇氣走出這扇門,也許會是你無法想象的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