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深似海的朋友圈里,這則《河南一重點高中學生在宿舍被殺》的新聞,不 ?斷撞入眼底,忍不住點開看了一次又一次,看得膽戰心驚又淚流滿面:可憐 的孩子,可憐的父母,可憐的中國學生,可憐的中國家長······
特別心疼被害者盧天川,一個和我兒子年齡相仿的高中生,孝順、陽光、優秀、上進,如此完美的一個孩子,卻因為剛剛經歷的一次考試考績斐然,結果被同學李松(化名)在百日誓師會的當晚用水果刀捅死了······
特別心疼盧天川的父母,一對與我年齡相仿剛過不惑之年的中年夫婦,該如何承受得了偶失獨子的痛殤!不過是剛過完周末返回學校的孩子,轉眼就永遠的離開了。明明那一句“回去開車慢點,路上小心”的叮嚀還在耳邊盤旋,可偏偏再見就是陰陽相隔了······
怎么會這樣呢?孩子得罪人了嗎?沒有!開朗友好的自信男生,勤學上進的高中生,和犯罪嫌疑人李松(化名)同班同寢室,同是濮陽一高培優班的尖子生,曾經的初中校友。雖談不上好朋友,但一直和平相處的君子之交,從無過節。
可,為什么發生如此慘案呢?
盧天川的母親邱麗說,教育局一位領導告訴她,事情可能與最近的考試有關,盧天川考了600多分,李松考了500多分。
濮陽一中高二教學樓走廊墻上的寬幅“理科重點上線光榮榜”中,被害者盧天川總分620分,年級排名第14;傷者杜宇飛611分,排名第27;行兇者李松總分則不到600,為563分,排名第83。
據了解,這三個同學高一時的成績不分上下,排名和考分都咬得很緊。可越到后期,盧天川的優勢更明顯,而李松(化名)明顯有些掉隊。
天啦,竟然是考績惹的禍!一次平常測試的分數排名,就把一個十七歲的孩子“點化”成了喪心病狂的殺人兇手,同窗同寢朝夕相處,沒有過節和平交往,簡直沒有蛛絲馬跡的行兇動機,可慘劇偏偏毫無征兆的發生了······
考分成績,對一個成長中的人來說,真的那么至關重要嗎?
(二)
前兩天在人民日報,正好讀到一篇美文《父母的終極使命,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感悟頗深。
從小就是學霸,一路重點學校,一直年級前三,最后保送進了名牌大學的孩子。竟然在大學畢業那一年,連續失業。前兩次連試用期都沒過,第三次自己估計通不過,主動打包走人。然后,這孩子就拒絕再找工作,成為名副其實的“啃老族”“宅男”,整天打游戲到深夜,無節制地吃垃圾食品。
人家讀書時,可是家里人的驕傲,班級的學習標兵,學校的風云人物,因考績傲嬌,紅得發紫的“別人家的孩子”。怎么一走進社會,就頻頻嗆水,屢屢受挫,如此囧迫?真的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還是“千里馬沒遇見伯樂”!
百思不得其解的母親腆著臉咨詢招聘單位,才得知:在學校里,成績是可以“一白遮三丑”的,可社會上,這一套完全行不通!
一個成年的男生,竟然不善與人溝通、不懂尊重他人、不會與團隊合作,責任心差、沒有擔當,聽不得逆耳的話、心理脆弱,不注重生活細節,自理能力弱,自私自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只是,在出學堂前,這種種陋習,統統都被成績掩蓋了。
因為自孩子讀書起,許多家長的育子理念——孩子成績好,能健康快樂成長,就萬事大吉了!殊不知,他可能如你所愿考上名校,拿很高的學位,甚至還多才多藝。但是,他自私、冷漠、脆弱、沒擔當、不懂事,完全不適應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法則。
可見,單純以分數論優劣的教育評價體制下,“德行人品”的教育顯得多么蒼白無力!連普通大眾的社會生活都不能適應,求學深造得來的高分數、高學歷又有什么意義?
(三)
求學深造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在自我得以生存的前提下,能為社會造福,實現自我價值。
人們常說,評價一個人的根本,關鍵是要看“人品”。何為人品?人品是正直、誠實、謙虛、感恩,它來自遠見、來自學習、來自細節、來自敬業,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打上你人品的烙印。
什么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首當其沖應當是“德行人品”的教育。培養作為“人”的仁慈、關愛、奉獻之心,還有責任、勇敢、自信、自律等良好品行。
這些作為“人”的基本素養會讓我們懂得尊重、彼此寬容、團結協作、幽默豁達,良好的品行會讓人與人的交往順暢,更自然友好地融入社會,扎根生活。勇于進取的人將憑借良好的人品烙印,讓夢想更貼近!而分數,不過是成長過程中的“敲門磚”,裝點門面的“形象工程”!
每一個求學中的孩子,最終都會離開家庭和學校的庇護,走向社會,獨自面對世界,獨自承擔風雨,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創造人生。一個終究要融于滾滾紅塵的人,能在“社會大學”里活得開心歡暢、自尊自信、如魚得水,那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好成績,不過是錦上添花的道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