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家住在四樓,其實孩子已經可以走路上樓了。可是,每次我帶她,她都要我抱著她,如果你不抱,她就哭。即便我很累,我都抱不動了,她還是哭著要我抱她。怎么辦?
答:這個,你不能依著她。你正面告訴她:“今天你必須自己走。”然后你就站旁邊,不管她。她哭,隨她去。(我家孩子,我更嚴重,她哭鬧了,我會鼓勵她大聲哭,我一般會說:“聲音小了,大聲哭,眼淚沒有流出來。”)
遞進的回答:小孩子為什么會哭鬧,因為她知道哭鬧有用——她一哭鬧你就怕,你一怕你就要抱她。這樣就形成了“因為我哭鬧,所以媽媽必須抱著我”的邏輯。現在,你告訴她必須自己走路,然后她哭鬧了,你不管她,她發現哭鬧沒有效果了,于是只能靠自己了。
本質的回答:其實,我們應該傳遞給孩子一個理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要她意識到,生活是自己的,自己的所有事情——不論是吃飯、穿衣、刷牙、走路——都是要自己做的。因為暫時自己還小有些事情做不來不得已需要大人的協助,但那只是權宜之計;不能總是依賴大人,每次都要嘗試“這個事情可以自己做了嗎”;一旦自身的能力夠了,就不能再要大人的協助了。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這個思維模式后,很多很多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建議:家長還要多看書。
以上是我最近和一位朋友的對話。之所以記錄對話內容,是因為我忽然發覺最近我和別人的交流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多問為什么,抓本質”的思維習慣。每次一個問題出現了,我先回答這個問題,隨后我就思考這個問題背后所隱藏的記進一步原因,然后再思考更進一步的原因,最終思考到我所能想到的本質原因。
這就和做數學題是一樣的,當我們遇到一個新的題目的時候,我先得把它做出來,但是做出來并沒有完事,我還要思考這個做法背后隱藏的數學方法,然后再思考這個做法背后隱藏的一類問題、一個模型,最終思考這個題目的出題本質。
我慶幸有這樣的思維習慣,并希望繼續保持。
子曰詩云 ?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