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比較忙,脾氣暴躁,有時回家就會將情緒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孩子的脾氣也是不太好,所以我們兩個人經(jīng)常會吵架。那么今天早晨在去上學(xué)的路上。我就在想,我應(yīng)該怎樣跟女兒化解現(xiàn)在這樣尷尬的氛圍呢?然后我就對孩子說:今天我們兩個人做一個約定,就是晚上回家的時候。你說你遇到的三件開心的事。我說我遇到的三件開心的事。她說:我不知道什么事會讓我開心。我就:比如說你遇到了不開心的事,那么你就從他的反方向去看。今天就會讓你覺得開心?比如說我們最近總吵架。那么,換一個方向來說。那是因為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多了。會比之前有更多的時間相處。然后女兒說。那就是比如說海底的鯊魚不一定是壞的動物,因為他也許還可以和人類成為朋友。我說對,就是這個意思。每個事情背后呢?都有一個好的事情發(fā)生。想當(dāng)我們的教練技術(shù):每個行為都是有正面的動機(jī)的。那么,家長對待孩子也一樣。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做任何事,最終都是為了滿足自己一些深層的需要。那每一個人的行為對他的潛意識來說,都是當(dāng)時環(huán)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就像有的時候可能我發(fā)脾氣,是因為當(dāng)下情緒不能很好的化解,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讓自己更好的去緩解當(dāng)下的壓力。因此了,每個行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動機(jī),動機(jī)不會錯,只是有的時候行為不能達(dá)到效果。或者說滿足背后正面動機(jī)的效果。只要接受一個人的動機(jī),他便會覺得我們接受了他這個人,而只有了解和接受一個人的正面動機(jī)。才更容易引導(dǎo)一個人改變他的行為。動機(jī)往往處于潛意識的層面,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那找出行為背后的動機(j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一下,該行為企圖得到什么樣的價值?
就拿我們對孩子來說。可能孩子會覺得有一些事情他理解不了,那么,經(jīng)常會惹大人生氣。比如說。我女兒經(jīng)常會不愿意吃飯。然后,有一天他吃了一口,就說吃飽了,要下去玩。我相信很多家長都碰到過類似的情形。那么到底是孩子胃口不好呢,還是其他原因呢?有一次我就問孩子,我說你不想吃了嗎?然后女兒說是我吃飽了。我說。親愛的寶貝兒,吃那么少,會長不大的。然后女兒說:我就是不想長大。這的確是一個很反常的回答。那我說:長大有什么不好呢?我并沒有問,為什么?因為直接問為什么對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說,可能不如問她,不想做那樣事情的。、壞處是什么?這樣對他來說更容易回答。他說,長大了,就容易老。老了又怎么樣呢?又往下追問。老了就會死的,我不想死,我說死了又怎么樣呢?也許一般人聽到會覺得不吉利,會阻止孩子,覺得孩子胡說八道。不過我并不這樣認(rèn)為,我想了解在孩子心中如何看待死亡,所以,窮追不舍。死了,死了就看不到爸爸媽媽了。當(dāng)聽到女兒說這句話。我不禁心頭涌動出一份感動。真沒想到女兒不吃飯的,背后竟然藏著這樣一份動機(jī),藏著這樣的一份愛。所以,通過與女兒互動,我再一次領(lǐng)略到,每個行為的背后,都有一個正面的動機(jī)。那么,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更要用心的去傾聽,用慧眼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