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留學的小留學生們很多都選擇了寄宿家庭。寄宿家庭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好的融入海外生活,了解風土民情。在留學的過程中,也有許多煩惱和感動。
寄宿在當地家庭,學子曾遇到過不少令他們困惑的事兒……
寄宿初期,學子遇到的第一個挑戰來自語言方面。不少人曾因語言不通而鬧出過很多笑話。劉婧玥現在法國海外省留尼汪島交換學習。“初到寄宿家庭時,有許多法語詞匯我都不懂得應如何準確表達。比如:在法語中,馬的復數是‘cheveux’,而頭發則是‘chevaux’,它們的發音非常接近。我不止一次混淆過這兩個單詞。有一次在與寄宿家庭的成員聊天時,我指著自己的頭發,本來想說‘我的頭發是黑色的’,結果卻說成了‘我的馬是黑色的’。她們聽到后哄堂大笑,日后還經常用這句話來揶揄我。”劉婧玥說。
在飲食習慣方面,學子與寄宿家庭之間也存在著不小的差異,這給他們帶來過不少煩惱。劉婧玥說:“由于我與寄宿家庭共享廚房,所以自己做飯不太方便,我便和她們一塊吃飯。但寄宿家庭的媽媽在做飯時會習慣性地往里邊加入許多香料,這導致飯菜都比較咸,不太符合我的胃口。但每次當她們詢問我飯菜好不好吃時,出于禮貌,我一般都會說:‘不錯’,但事實上有些菜我吃起來并不習慣,卻還要假裝很喜歡。這種因飲食習慣差異而帶來的困擾,一直存在于我的寄宿生活中。”
而且由于各個家庭、地方的風俗習慣各異,學子很容易因為不了解情況而造成誤會。袁怡說:“初到寄宿家庭時,我以為只要交了食宿費,所有從超市買回家的東西都是允許使用的。但沒承想一些物品是寄宿家庭的媽媽專門為某位家庭成員準備的。有一次我用了一小勺巧克力醬,但事先并不知道這罐巧克力醬是寄宿家庭的姐姐專用的。她發現后非常生氣,刻意在巧克力醬的蓋子上貼了一張小紙條告知我,令我感到非常尷尬。”
劉婧玥也有過相似的經歷,她說:“由于平時洗好的碗碟都倒置在洗碗池旁邊的架子上,于是有一次獨自煮完飯后,我‘照葫蘆畫瓢’,將洗好的鍋也倒置在架子上瀝水。但沒想到寄宿家庭的媽媽看到后非常生氣,她對我說:‘在我們這邊,將鍋倒置意味著將來沒有飯吃!’。”
“由于我是四川人,愛吃辣。有一次在寄宿家庭聚餐時,我一個勁地往自己的碟子里加辣椒醬,后來看到寄宿家庭的媽媽臉色不太好看。當時我并不了解緣由,直到吃完飯后,他們才告訴我在厄瓜多爾,只有當客人覺得飯菜不可口時,才會一直往自己的餐盤里加辣椒醬。”袁怡補充道。
收獲溫暖感動
在寄宿期間,除了那些尷尬的瞬間,學子也曾感受到不少來自異國他鄉的溫暖。袁怡說:“當寄宿家庭的媽媽得知我非常愛吃辣后,她特意從超市買回了一瓶又一瓶風味各異的辣椒醬,并對我說:‘這樣你以后就能隨便挑選各種不同口味的辣椒醬啦’。這句話既讓我忍俊不禁,又令我十分感動。”
“寄宿家庭的媽媽待我就像親生女兒一般,她能夠記住我喜歡吃的菜,餐桌上時不時地會出現那幾道菜。而且她每次外出時,還不忘關心我在家是否吃過飯。”劉婧玥說,“我也會和她們分享一些有趣的事物。比如:我經常會和寄宿家庭的成員一起分享我從中國帶來的面膜。我們幾個坐在客廳里敷面膜的場景令我印象深刻,就像一家人似的;我還會包餃子給她們吃。每次吃完后她們都贊不絕口,拉著我讓我教她們包餃子。”
在一定程度上,寄宿家庭能夠折射出這個國家的文化。寄住在當地家庭中,學子能更好地了解他國文化。
袁怡說:“厄瓜多爾當地的民眾大多信仰天主教,他們每天都會做禱告。寄宿家庭的爸爸曾編寫過一份介紹天主教教義的講義,并將它投放在投影儀上,給自己的孩子授課,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天主教。寄住在當地家庭中,我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樣性,也學會尊重文化之間的差異性。”
“寄宿家庭的媽媽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比如她的外甥女經常來我們家玩,雖然才兩歲半,就得自個兒坐在椅子上吃飯,沒有人會去喂她;家里的孩子在尋求他人幫助時,必須得說上‘請’字。寄宿家庭的媽媽的教育理念也深深影響著我。”劉婧玥說。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