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眼中的問題,就是別人眼中的解決方案。
五年前,我曾下定決心減肥,辦健身房年卡,斥巨資請了一個健身房教練。那是個年輕又帥氣的小伙兒,一身健美的肌肉,一臉燦爛的笑容,他第一次見我,上下掃視了一下我說:“變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啊,要和這一身快樂的肉說再見并不容易。”我當時腦袋冒了一縷煙,里面寫著“哪里是快樂的肥肉,明明是陰郁的焦慮的沉重的肉肉”。
之后,有賴于身邊幾個孜孜不倦用盡坑蒙拐騙方法監督我的朋友,我每天不得不按部就班地健身房揮汗如雨,規律飲食謝絕一切投喂。終于有一天健身房里陌生的舉鐵大叔過來說”你真的瘦了不少啊,姑娘”,我才知道我真的瘦了。
再然后,不知不覺地減少了去健身房次數,不知不覺地那一身的肉肉又爬了回來。
咨詢師Gabor Mate在TEDx中的演講《如何理解成癮:成癮的力量與對力量的成癮》中談到,如果你想理解成癮,你該注意的不是成癮的壞處,你該注意的是成癮的好處。
“像海洛因、嗎啡、可卡因、還有古柯堿和酒精,這些通通都是止痛劑,這些東西能夠減輕疼痛,這才是成癮的問題所在。重點不是「為什么會成癮?」重點是「為什么會痛?」”
記得奇葩辯手黃執中曾講過一句話,他說:“”是的,也許在別人眼中肥胖是個問題,而也許那就是我們處理焦慮和壓力的一種方式,我也知道那不是健康的方式,但那是最容易獲得的,甚至在某些時候,那是唯一可以安慰自己、讓自己不那么空虛不那么焦慮的一種方式。
現在回想起健身房教練的話,也許當我們真的能讓自己快樂起來,也就不會需要那一身肉肉陪伴了。
02.
從打雞血到頹喪的不斷循環背后的邏輯。
羅伯特·弗里茨(Robert Fritz)《最小阻力之路》,他原來是個作曲家,后來根據自己的創作經驗,開始開發創造力課程。他區分了兩種產生張力的結構:創造的結構和解決問題的結構。他說:只有創造的結構,才能產生持續的張力,而解決問題的結構,是沒有持續張力的。
這里的張力可以理解為我們做事情的動力,試著想象一下,要想把箭射得遠,弓箭手就要用盡全身的力氣來開弓,以此獲得更大的張力。
比如“畫家想畫一幅畫,作曲家想作一首曲子。他有一個確切的東西想要把它做出來,這就是創造的結構。為什么創造型的思維會產生足夠的張力?羅伯特說,是因為愛。你越是愛它,越是希望它問世。這種張力就越大,它就越會推動你持續行動,直到最終把它完成。這就是創造的思維結構帶來的張力。
與之相對的是解決問題結構的張力,就是類似“我不要這么拖延”,“我不能繼續胖下去了”這樣的目標,其中并沒有類似完成一幅畫這樣確切的東西。這種動力實際上是來自問題本身帶來的焦慮。只要努力稍有成效,內心的焦慮就會緩解,焦慮帶來的張力就會消失,張力一消失,努力的動力就會減少,直到問題重新讓人變得焦慮,這種張力才會重新積聚起來。所以才會出現了我們常常經歷的從打雞血到頹喪的不斷循環,減肥與復胖的過程。
03.
新的一年,再試一次吧!
還好,新的一年又在路上了,只需要再過17天,我們又可以翻開嶄新的一本行事歷,工工整整在第一頁寫下新的一年的目標,想想是不是很開心?
也許很多胖友們會和我一樣,還是想把“減肥”這件大事放進年度目標中,那么我們可以一起嘗試寫下一個具有創造性張力的目標。
捫心自問,通過減肥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也許是想變得更有活力,完成一次馬拉松比賽,去一個心儀的地方旅行;
也許是想變得更健康,讓體檢報告上的問題減少,身體變輕盈每天不用像扛著沙包生活;
也許是想變得更美麗,可以穿上喜歡的裙子,可以走出美顏瘦臉相機的框框;
也許還有很多美好的期待……
我們能想到的那個理由越具體就越有吸引力,為此你可以畫畫,或者用剪貼畫制作自己的愿望板,切實地去感受它對你的吸引力。嗯,“你越是愛它,越是希望它問世”。
希望新的一年,我們都能美夢成真,順便與身上的快樂的肉肉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