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李漁在且停亭留下一句名對聯——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在這里,我想單獨把“且停?!蹦贸鰜碚務剬懳牡囊饬x。
一時興起,感覺來了,提筆就寫,很多人都有這種情況。當時也不存在什么打草稿,擬大綱,只覺得意氣風發,自嗨自樂,寫到一半卻發現卡殼了,文筆不足,很難繼續剛開始文思泉涌的狀態,最后只得江郎才盡。
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文學底蘊加以支撐,這些都包含在老舍先生提出的“文學素養”中,缺少先生在《文學修養》一文中所說的那些點,我們很難即興寫出一篇令自己心滿意足的好文。
那么,問題就來了。我該怎么做呢?其實在寫文前的思考,也可以說“蓄勢”,其實是很有用的。
寫文章需要蓄勢,渲染氣氛,醞釀感情,整理思路,然后再對思考的點進行深度挖掘。但是,我不是說蓄勢時間長就好,這也考驗作者積累的文學底蘊,文學修養以及思考的深度。我們可以嘗試大量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文章,從中去看去想,去同一個個偉大的靈魂進行“對話”,去不斷拓展自己,豐富自己,印證自身,就能夠培養出去挖掘和把握住“點”的深度的一種能力了。
寫作前的蓄勢如同提高水位,加大前后落差,將巨大的壓力轉變為能量,最后一瀉千里,形成瀑布銳不可當,高屋建瓴的氣勢,如同大詩人王勃睡醒后起身寫詩,揮筆如流星般肆意傳奇。
再說到“自嗨”,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需要反復修改,推敲。我們自嗨后容易產生“佳作一篇”的想法,這時候文章就需要先放一放,冷靜下來回頭看。
學習,思考,提高認知。放一段時間的文章,再去閱讀復查,查漏補缺,不斷修改,增刪,才可能成為一篇好文。
其實,停下來改文就是思想完善,升華的過程。停,不是止步,而是給自己靜心思考的過程。
大家寫文時,思考需要發散開,不要拘泥于一兩點,要有“萬國來朝”的氣勢,思考過后要有百煉成鋼的恒心,修改就是這么一個磨練的過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不止,思考不停,好文章要留著且停停。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