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特的《宇宙簡史》通俗易懂,對于非科班出身的普通讀者來說易于上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了解到天文學和宇宙物理學的來龍去脈(當然只是粗淺的了解而已)。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涉及內容很廣,從基本粒子、星系、恒星、宇宙的起源講到暗能量、反物質、黑洞、白洞、蟲洞、平行宇宙等,幾乎涉及到現代宇宙學的方方面面。這樣寬廣的范圍,可以幫助讀者迅速了解基本概念,再去閱讀劉慈欣那些科幻作品,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書的第二個特點是把目前尚存懸念的宇宙物理學問題,各流派的觀點都羅列了一下,而不是傾向于某個流派。這樣的好處是,不像只讀霍金的《時間簡史》之類的書籍,會被某個學者的個人觀點較大地影響,以為這是科學界的主流觀點,其實未必是這樣。霍金的一些關于宇宙的觀點并非主流,連他自己也在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比如1976年,霍金稱自己通過計算得出結論,他認為黑洞在形成過程中,其質量霍金輻射減少的同時還不斷在以能量的形式向外界發出輻射,這就是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但是,該理論中提到的黑洞輻射中并不包括黑洞內部物質的任何信息,一旦這個黑洞濃縮并蒸發消失后,其中的所有信息就都隨之消失了,這便是所謂的"黑洞悖論"。這種說法與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出現相互矛盾之處,因為現代量子物理學認定這種物質信息是永遠不會完全消失的。到了2004年,霍金表示自己原來的觀點錯了,信息應該守恒,即黑洞并非對其周遭的一切"完全吞食",事實上被吸入黑洞深處的物質的某些信息實際上可能會在某個時候釋放出來。所以,廣泛地了解各流派的觀點,尤其是從不同地角度去闡釋同一問題的觀點,對科學精神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從文字上來講,這本書也更適合中國人,沒有外國書翻譯過來那種艱澀難懂的長句子,這樣整本書閱讀下來就有相當的流暢感。閱讀科普書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它無關乎政治、文化和人情,你大可不必費盡腦汁去揣摩那些人性、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之類的所謂文化深度問題,你只需要了解這個客觀世界就行了。有沒有人文,宇宙自始自終都在那里,它不會因為我們的喜怒哀樂而改變它的運行規律,也不會因為我們的愛恨情仇而動容凝慮。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就是在和這個“無情”的宇宙對話,或許我們與它的距離永遠遙不可及,但在它面前,任何有關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人生苦短、為歡幾何的感嘆都是那么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