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不發財,發財不當官。
對于范蠡來說,這句話有它獨特的含義。
范蠡曾經是個官,而且是個很大的官。越王勾踐最倚重的兩位大臣,一個是文種,一個便是范蠡。
公元前494年的吳越之戰中,越國大敗。勾踐本來想自殺,但是在范蠡和文種的勸說下,決定忍辱負重,帶著老婆來到吳國,許身為奴,換取吳王夫差的原諒。
勾踐夫婦在吳國的三年,范蠡一直陪同。
勾踐被派去劈柴,喂馬,種菜,范蠡就坐在馬糞邊侍候,態度一如繼往的恭敬。
夫差對范蠡十分欽佩,想將范蠡招致自己手下,卻被范蠡婉言謝絕。
而此時,文種留在越國主持朝政,致力于恢復經濟,攏聚人心。同時想方設法買通吳國太宰伯嚭,讓他在夫差面前為勾踐說好話。
沒有范蠡的陪伴,勾踐很難在吳國堅持活下去。
沒有文種的奔走,勾踐便不會那么順利被夫差釋放,至少不會那么早被釋放,很有可能要在吳國呆上五年七年,甚至更久。
勾踐回國后,文種和范蠡繼續輔佐他勵精圖治,積蓄力量。
文種向勾踐獻出興越滅吳的九條計策,其中有一條,便是眾所周知的美人計。
一位叫做西施的絕世美女被送到吳國,成為夫差的新寵。她不但誘使夫差不理朝政,疏遠重臣,而且將吳國的情報源源不斷送回越國。
勾踐臥薪嘗膽多年,終于等到機會,于公元前473年一舉滅掉了吳國,成為那個年代的霸主。
不能否認勾踐是位雄主,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委實離不開范蠡和文種這對左膀右臂。
臥薪嘗膽的勾踐
?吃過了那么多苦頭,付出了那么多的艱辛,終于迎來了喜大普奔的一天。
全越國都在歡呼慶祝的時候,范蠡卻悄悄地走了。
他還帶走了一個女人——西施。
同時,他也給這些年來一直戰斗在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文種寫了一封信,里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話: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p>
這是樸素的辯證法,也是人性的必然。
沒有黑,何來白?
沒有丑,何來美?
沒有傻瓜,如何表現聰明?
沒有地獄,天堂又有什么意義?
“一切都結束了,我們的使命也完成了。夫差殞命之日,便是你我離開之時。”
文種讀到這封信,若有所思。
毫無疑問,他是個智商很高的人。但是,智商很高并不代表情商也高。
首先,他有點不舍。就像一個孩子花了一整天時間搭起樂高大廈,正在得意洋洋的時候,你叫他如何舍得拆毀?
其次,他對勾踐抱有幻想。曾經患難與共的主人,怎么會舍得向自己下手?
由自己的不舍而推及勾踐的不舍,雙重錯誤。
不久,勾踐便派人給文種送了一把劍。
劍是兇器。在春秋時期,國君給臣下送劍,只有一個意思:自行了斷吧!
勾踐還說:“你給我獻了九條計策,我只用了三條便打敗了吳國。剩下六條,你就帶到黃泉去幫助先王吧!”
換句話說:你太有才,太牛逼了,只要你活在這個世界上,對我就是一種威脅。
文種長嘆一聲,拔劍自殺。
文種死的時候,范蠡正在齊國釣魚。西施依偎在他身邊,有如神仙眷侶。
為了不讓別人認出來,范蠡連名字都改了,叫做“鴟夷子皮”。
得知文種的死訊,他沒有悲傷,只是反復哼唱起一首越地的小曲,獨自在海邊坐了一下午。
“必須離去才能活,否則留下便是死?!?/p>
可是很多時候,人們就是參不破,看不透,想不通。
對于范蠡而言,世間萬物自有其機理,就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那么簡單。他是林語堂說的那種哲人,睜著一只眼,閉著一只眼,看穿了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和他自己努力的徒然,可是還保留著充分的現實感去走完人生的道路。
他很少幻滅,因為他沒有虛幻的憧憬。
他也很少失望,因為他從來沒有懷著過度的希望。
他善于在這并不美好的人間尋找快樂,不會執著于某人某事,也不會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而不可自拔。
他信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樣簡單的道理,知道無論沒有誰,太陽都會東升西落,萬物都會野蠻生長。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有了那些自認為不可或缺的人,世間才變得混亂。
絕圣,棄智,對蒼茫的大地保持誠實。
范蠡在海邊種田,打漁,曬鹽,同時做點小生意。由于經營有方,短短數年之間,家產便豐厚起來,成為齊國有名的富翁。
齊王聽說他有才能,想請他出來做官,而且不是一般的官,是齊國的相國。
范蠡不勝煩惱:“我居家則成為千萬富翁,做官則非卿即相,這可不是好事?!?/p>
別人說這樣的話會被打死,范蠡說這樣的話卻只讓人覺得睿智。
他放棄千萬家財,再度逃跑,來到商賈云集的陶地,自稱姓朱。
他在陶地耕田放牧,買地經商。
他做生意,只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潤,薄利多銷,絕不囤積居奇。沒過幾年,他又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巨富。南來北往的客商,都尊稱他為“陶朱公”。
?范蠡生了三個兒子。
七十多歲的時候,他的第二個兒子在楚國殺了人,被囚禁起來。
范蠡知道,殺人償命,天經地義。
可是作為父親,他無法見死不救,于是派小兒子帶了一車黃金去楚國活動。
他的大兒子對此很不滿,認為父親對自己不信任,強烈要求派自己去,否則便自殺。
范蠡沒辦法,只得同意大兒子去。
他寫了一封信給楚國的好友莊生,要大兒子把黃金送給莊生,一切聽莊生安排,其他的事情不用管。
大兒子來到楚國,把信和黃金送給莊生。莊生收下了,要他趕緊離去,而且特別強調:“改天你弟弟出來了,什么都別問,只管走!”
大兒子卻沒有離去,而是私下又去拜見楚國的權貴,將自己帶的一些黃金送上,請求別人幫忙。
他大概是想,多一條路,多一份生機吧。
莊生去見楚王,說:“山人夜觀天象,見到有災星移向楚國,將造成嚴重的禍害?!背鯇Υ松钚挪灰?,于是下令大赦囚犯,以消除災難。
范蠡的大兒子從權貴那里聽到消息,趕緊去找莊生。
莊生很奇怪:“你不是走了嗎?”
大兒子說:“沒有呢。我聽說楚王大赦,想必舍弟也在赦免之列,所以特來向先生辭行。”
言下之意,既然是楚王大赦,那車黃金,先生也不好收了吧。
莊生笑了笑,說:“那就沒我什么事了,無功不受祿,你把那車黃金帶回去吧?!?/p>
大兒子心里狂喜,帶了黃金便走。
莊生立刻進宮拜見楚王,說:“我早上出門,聽說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他的家人拿出許多錢財賄賂大王身邊的大臣,以求活命。現在大伙議論紛紛,說大王您不是為了楚國而大赦,而是為了陶朱公的兒子而大赦。”
楚王大怒,命人先殺了范蠡的二兒子,第二天才實行大赦。
范蠡的大兒子于是帶著弟弟的尸體回家了。
這件事情讓家人和鄰居都感到很悲傷,范蠡卻只是笑了笑,對大兒子說:“我知道你會害死你弟弟的。”
你不是不愛你弟弟,你只不舍得。
你從小和我在一起,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知道謀生的艱難,所以把金錢看得很重。
至于老三,他出生的時候我們便很富有,根本不知道愛惜金錢。當天我想派他去,就是因為他能夠舍棄金錢。
以錢買命,已經是占了大便宜的事。錢送出去,便不是你的了,你為什么要在意它是不是給了該給的人呢?
所以我知道,你一定會害死你弟弟。
這也是命。
范蠡說完這些,沒有再責怪大兒子。
他想起了一個人,文種。
以文種的聰明,尚且不舍得,他又怎么能夠過于苛責自己的兒子呢?
本文為原創首發,圖片取自網絡。如需轉載,請注明:作者龍鎮;來源:微信公眾號八歷史(ba-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