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輕人認識王珮瑜是通過一檔綜藝節目《奇葩說》。她一襲素雅長衫,一頭利落短發,溫文爾雅氣度不凡,收獲迷妹無數。
在戲曲界,王珮瑜有個外號“小冬皇”,她在戲曲藝術上所取得的優異成績堪比當年與梅蘭芳同時期的坤生孟小冬。
2008年上映的電影《梅蘭芳》,章子怡演孟小冬,電影中,有梅蘭芳與孟小冬對唱《游龍戲鳳》,梅葆玖先生配唱梅蘭芳,給孟小冬配唱的,就是王珮瑜。
昔日小冬皇,今致力于京劇推廣
王珮瑜少年成名,14歲到上海戲校學習,15歲在蘭心大戲院開鑼唱了《文昭關》,梅葆玖先生一把抱住她,說你怎么唱得這么好。葆玖先生說:“珮瑜真有點像孟小冬”,“小冬皇”的稱號由此得來。
王珮瑜對京劇可謂愛的深沉,京劇在她的眼中是一座無盡的寶藏。
王珮瑜流傳的最為廣泛的一句話是,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另一種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所以說,世界上沒有不喜歡京劇的人。京劇本身是有魅力的,我們要把京劇揉碎了、掰開了,告訴觀眾京劇究竟好在哪里。
王珮瑜出現的普通大眾的視野之中是近一兩年之間發生的事情,而推廣京劇藝術,卻是她從2000年就已經開始在做的事情。
在臺上,她只唱經典曲目。因為經典曲目是經受了時間以及無數觀眾的考驗,濃縮而成的精品。
在臺下,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京劇這門藝術,她舉辦京劇清音會,瑜樂京劇課,參加各類娛樂綜藝節目,如《跨界歌王》《奇葩說》等……在參加楊瀾主持的《天下女人》節目的時候,王珮瑜就主動提出來教女主持人李艾唱兩句來增加主持人對京劇的興趣。
近些年王珮瑜上了不少的綜藝節目,但始終如一的宣傳著古老華麗的國粹——京劇。很多年輕人也在王珮瑜的引領之下,開始接觸京劇。
“只要能讓京劇之外的人注意這行,別人怎么說我都行。如果他因為我這個人,能上網查、看戲曲頻道,通過王珮瑜這三個字找到無數相關名詞,有可能成為京劇觀眾,克服開始的欣賞過程,我寧可做塊墊腳石,哪怕他們以后不喜歡我也沒關系。”
京劇很美,不無聊也很有節奏
在此前社會大眾的認知中,京劇是退休老年人的標配,京劇難懂不好聽節奏單一,京劇聽了沒什么用……然而,王珮瑜卻不這么認為,不僅如此,王珮瑜所做的一切,正是為了改變人們對于京劇的刻板印象。
當有人說京劇是老年人標配,王珮瑜就去高校里面做宣傳,去參加綜藝節目,去做網絡直播,效果很好,很多人因為王珮瑜三個字,開始探索京劇的魅力。
當有人說京劇不好聽節奏單一,王珮瑜就現場教學京劇聲腔的三級韻,三個腔調不同的“好”字,一下子把觀眾的熱情都調動了。
當有人說京劇京劇沒有用,王珮瑜就現身說法,當你孤枕難眠的時候,當你在漫漫長夜里一個人想著心事睡不著的時候,一句“心中有事難合眼,翻來覆去睡不安”足以未接心靈。
京劇的美,源自京劇本身,京劇值得喜歡的地方太多了,演員、服飾、配樂……
結緣京劇,是偶然也是必然
王珮瑜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媽媽從小注重培養她的藝術才能。小小的王珮瑜無論是詩歌朗誦、通俗歌曲演唱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而王珮瑜與京劇、老生的結緣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王珮瑜的舅舅是一個京劇的資深票友,通俗來說就是資深粉絲,正是他把王珮瑜領進了京劇的大門。
王珮瑜學的第一出戲是《釣金龜》中的老旦,學了兩個月就去參加蘇州京劇票友大賽并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在一次偶然中,王珮瑜遇見了余派京劇研究家范石人先生,為了實現先生口中所說的“掛頭牌”,便從此入了老生這一行。
在學習京劇的道路上,王珮瑜一路就像打游戲開了外掛收獲無數的榮譽。她是上海市戲曲學院第一個破格錄取的學習老生的女孩,在之后的兩年里少兒戲曲大賽的一等獎王珮瑜已經拿了一個大滿貫。王珮瑜15歲那年,上海蘭心大劇院京劇專場特意請來梅蘭芳傳人梅葆玥、梅葆玖姐弟公演,就在演出即將開始之際梅葆玥先生卻突然病倒,小小的王珮瑜臨危受命代替梅葆玥登臺并大獲成功。
戲校畢業之后,20歲的王珮瑜成為了上海市京劇院最年輕的副團長,成為中國第一女老生,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生活中,此時的王珮瑜都可以稱得上功成名就。然而,看著觀眾席上昏昏欲睡的觀眾,王珮瑜陷入了思考,京劇從來不是演員一個人的事,京劇,是演員和觀眾共同促成的事業。自此,王珮瑜又邁上了推廣京劇的漫長道路,一開始,就到了現在。
很多事情能夠成功,正是因為背后有人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對京劇的喜歡是一輩子的事情,給自己一段時間,接觸一下。
戲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戲曲是觀眾和演員一起促成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