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出事竟然已經過了6年。
如果不是有了孩子,我跟爸爸是不會重新仔細思考和討論這件事情。
日本的嬰兒食品、嬰兒用品以及日本親子游都是很多爸爸媽媽的主流選擇,包括我們在內。而如今我們有了孩子,對于這個問題的探討顯得實在重要。
對于小孩的負責,是大部分父母的本能反應。
然而現在想起來的感覺是——后怕。
當時在福島出事情之后的一年不到,廣廣爹被公司派去日本進行新電站(燒天然氣燒油的)建設和技術支持。
對于核危害問題,我們大概只是人云亦云,即便是專家,沒有幾個可以給我們確切答案。然而急切的人類,在還沒有完全搞懂之前就開始使用這種危險而又極具誘惑性的能源。
最近的福島核污染問題又浮上水面,被激烈的討論,隨即又被很多人定義為謠言,“別瞎擔心”和“別輕易相信謠言”是我們得出的結論,最后是該吃吃該喝喝。
對于危害的警覺性是人類的天性,然而麻木樂觀和及時行樂有時候又讓人過分自信。也許沒有經歷過核危機和核泄漏事故的我們是不懂的當中的厲害。
看了很多很多公號文章和評論,對于福島的整個核泄漏事故的真相到現在我依然沒有完全搞懂。
你沒搞懂,憑什么相信別人給你的結論?
新年后的第一篇推文,我才給各位親愛的媽媽爸爸說完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沒想到現在就要開始運用那些重要的技能——critical thinking & reasoning。
看完了廣廣爹的分析以及共同討論,我們得出了以下一些啟發:
這個時代不是信息獲得的時代,而是獨立思考的時代
有了獨立思考,才能自主選擇
每個人的標準和接受程度不一樣,沒有任何人給的結論是100%適合你的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現在沒事不代表將來沒問題
廣廣爹算是親身感受過福島核泄漏事故后續影響的人,而且他有著專業的電廠技術知識和實際工作經驗,下面就給大家分享福島核泄漏事故最靠譜最接近真實的一些情況。
看完后,再做選擇。
最近關于福島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各種謠言四起,大家也在網上紛紛討論這個熱點話題。 作為一個在爆炸發生后,立刻支援日本新建電廠的苦逼工程師,如今也被老婆拉著來分享一下經歷,賺點人氣。
之前曾經就職于反應堆供應商。爆炸后,東京電力立刻簽署了大量的建設新型電廠的合同, 以確保2012年的夏天日本用電高峰不會斷電。 我也被公司派往日本安裝3臺大型燃機。在創紀錄的安裝速度下,見識了日本人對于工作的認真熱情與負責,也感受到了當地工人對于成功完成使命的自豪感。
作為一個怕的去日本之前連精子都存好了的膽小青年,每天拿著輻射監測儀在辦公室里走一圈的感覺想必不是所有人都有的。最害怕的是,我工作的現場離福島只有150公里。在縣政府門口還有一個超級大的輻射探測儀,在我每天上班的路上提醒我這里有輻射。
工作之余,我也會在閑暇時和同事討論福島的情況。相對于外界的各種恐懼與害怕,普通日本人反而對輻射沒有那么大的感想。更多的對于地震的恐懼以及剛剛好轉的經濟下滑的擔憂才是他們每天討論的話題。
去日本的第一天,我就被震的跑出了酒店;一個月之內從床上震掉下來,這身邊顯而易見的威脅的確是遠遠超過了未知的輻射所帶來的恐懼。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接觸到一些資料,以及和一些相關的人士討論這次災難帶來的印象,我才發現,事情的背后還是有很多故事。且聽我一一道來:
- 1 -
這次的災難,到底對于日本有多大的影響?
和公司駐日本最大的老板曾經有過短暫的交流。當時的我對于工程能力人定勝天的自信讓我說出了核電依然是未來最大的可靠能源的話。對方只說了一句,日本這次事情的嚴重到要關閉所有的核電站,難道那些做出決定的人都不懂嗎?
事后了解到,福島電站作為日本人最引以為豪的工程杰作,配備了世界上最大的防水墻,設計了可以抵御一切地震的安全殼。然而在洪水面前,防水墻就像紙一樣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如果不是剩下的幾臺機組在進行維修,沒有把燃料棒放到反應堆里,這次的事情是否能比切爾諾貝利災難輕還有待考驗。 對于那些老一輩覺得人定勝天的工程師們,那反應堆里一次次的爆炸真是對他們內心自豪感防線的撞擊。
事后,日本立刻做出了關停所有核電站進行整修的決定,也許真是對于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擔憂以及恐懼。 日本政府也隨后做出了用燃氣輪機代替核反應蒸汽輪機的方案,為日本剛剛起色的經濟加上了好大一個包袱。
也許,這就是本次事故帶來的最直觀的影響。日本政府寧可承受更高的能源價格,也要關停核電站。
- 2 -
這次的災難,是否有泄漏?
事故之后,曾經有個笑話。中韓美臺坐在一起打麻將,中: 東風。韓:北風。美:西風。臺:南風。 日本大吼一句:紅中!
這個笑話確實是因為冷卻核電站時,釋放了containment building里的過壓氣體而有的。這個事情也很容易解釋。上wiki一搜,就很明了的講了這個核電站的核島部分結構--所有的危險物品都放在一個超級大的鋼球里面。萬一出事了,球一鎖,可以在短時間內封住所有污染。不停的往球上澆水冷卻就可以搞定。
可是由于冷卻系統的全面崩潰,沒有辦法冷卻這個膠囊。里面的溫度過高后,水被汽化。壓力太大,需要釋放。最后沒辦法,打開閥門。排出點廢氣總比炸了強。
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大氣的核污染。各國都使勁了吹,只要不飄到自己頭上就行。
當初切爾諾貝利事件,最可怕的部分就是一直在往外排還不知道。歐洲大量的地方被污染,到現在,蘇格蘭還有大片區域被劃作無人區就是因為當時被輻射雨給淋著了。福島這次呢,貌似沒那么嚴重,畢竟沒有敞開天窗放火燒,大家打打嘴炮也就沒有啥后續了。
本來事情已經可以就此打住。沒想到,大家引以為豪的工程設計依然失敗了。哪里失敗?從供電系統開始。可能各位還不了解核電站的供電系統有多么強大。一個普通的電站的輔助設備一般會有如下幾個線路(設計各異,請勿細究):
2到3 路電網供電
一個本地的柴油機供電
一個由直流電池提供的UPS線路
一個可以承受4到6小時的直流泵電池供電
而在核電站里,通常都是雙份或更多(核電站里連干活都要2到4人相互監督)。
這樣一套完善的設備,在洪水沖擊下,只有電池活下來(活了8小時,如果不是這8小時,后果更不堪設想)。
而且在隨后的修復時間內發現,外部冷卻水沒有辦法讓內部冷卻下來。當初那么完善的設計統統沒有用!(貌似由于地震,內部的供水管路出現了問題,冷卻水沒有辦法到達燃料棒。
能找到的資料只是說,“a sure sign that not enough cooling water was reaching the core”. 估計是因為輻射,人進不去。連機器人都頂不住。這也和最近的新聞有關。現在機器人可以進去2小時了,拍攝到的結果很不樂觀就是由此而來.)
此時的反應堆內部溫度逐漸增高,水被汽化,壓力增大后,密封建筑頂不住那么高壓力,就出現了之前的開閘放氣。
本來以為冷卻水進步去燃料棒是因為內部壓力過大,水擠不進燃料棒。結果放了氣依然達不到!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燃料棒的溫度一再升高。 當溫度過高時,發生了化學反應。
基本就是說,溫度過高后,冷卻水會和某材料反應生成氫氣。
原本這個殼是密封的,灌有各種惰性氣體。即使有氫氣也不會爆炸。排放過壓的氣體時就出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氫氣遇到外界的氧氣,爆炸了。本來這個爆炸也是有心里準備的,一號機就在殼子外面炸了。雖然很恐怖,但是沒有造成實質性傷害。結果二號機出了問題,爆炸發生在反應堆內部。
這里需要特別引用一下耶魯大學的某文章片段:
“On Monday morning, March 14, another hydrogen explosion ripped reactor No. 3 at 11:01 a.m. local time, injuring seven workers and four soldiers. One of the soldiers may have ingested radioactive material and was transported to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Radiological Sciences. The explosion tore open the building housing reactor No. 3 and caused its pressure readings to fluctuate, raising fears that its steel containment vessel might be cracked, according to NISA. Pressure readings quickly returned to normal, however, easing those fears, though water levels were as much as 2.3 meters below the top of the 3.7-meter-long fuel rods.
By nightfall, cooling had completely failed at reactor No. 2, potentially exposing the entire fuel rods in that reactor to the air and steam. To prevent another hydrogen buildup and explosion, TEPCO workers cut a hole in the side of the building housing Unit 2.
By Tuesday morning, March 15, another explosion was heard coming from the building housing reactor No. 2. Steam rose from the damaged building and radiation levels at the power plant increased four-fold. Worse, this explosion potentially damaged part of the core containment system — a donut-shaped tube of water meant to both cool the reactor in an emergency and capture any radioactive particles. The so-called suppression pool might now have a leak, allowing radioactivity to escape — a problem the U.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had identified in the design of this reactor as far back as 1972. Atmospheric pressure dropped from three times normal to normal in an instant after the explosion. And radiation levels spiked to 965.5 microSieverts per hour in the wake of the blast, suggesting some radioactive material might be escaping from the reactor.”
大意就是,3號機在14號的時候外部炸了一下。 導致壓力計讀書抖動,懷疑安全殼破了。 同一天,二號已經完全無法冷卻,只好在安全殼上開了個口子。結果15號的時候,二號內部也爆炸了。 大家都開始懷疑這兩次爆炸把安全殼炸裂了。
但是誰也沒有辦法查。畢竟這安全殼是埋在土里的,總不能挖起來檢查吧!? 搞建筑的同學可能會了解,這個房子漏水是非常難找具體哪里漏的。這個可是反應堆,還是可能破了的反應堆。所以也就沒有人敢查證。
對此,我只想說,密閉空間內氫氣爆炸。你告訴我這東西還沒漏,我真不敢相信。
這里順便配一張反應堆安裝照片給大家看看,以便理解,圖片來自內部資料。
以上寫了這么多,也就是在討論到底漏沒漏的問題。考慮到當初又排放了輻射氣體,附近的水體土壤也受到了污染,到底污染源是從天而降還是從地下流出去的,我們也無從知曉。
在如今這個選擇信息去相信的年代,我還是比較傾向有可能漏的判斷。前前后后那么多爆炸,對這個蛋殼產生了多少影響我們也無從判斷。 總不可能有人看到地上有狗屎,舔一口很確切的說,恩,那是狗屎。
- 3 -
對我們這些人有什么影響?
總體來說,我還是比較相信日本政府在這件事上的某些判斷的。比如說,各個地方都有個輻射偵測儀。當初到日本第一天就被告知使用方法。照當初的計量,在東京待上一年也不見得比北京辛苦。
實驗是監測結論的唯一標準,這個輻射哪里都有,做一次飛機也會有問題。 盲目的猜測并且批判相比于拿著輻射檢測儀告訴你每個地方的讀數,還是low太多。 至少人家沒把“輻射”二字設為敏感詞。
短期旅游的,如果不是懷孕帶小孩啥的,想去就去吧。乘著日元低谷,就當出發前照了次x光。只要不是專門跑去福島探險,應該問題都不大。
而對于那些常駐日本人們,這個問題就嚴峻的多。 別的不說,生活在恐懼中總不是那么舒適的。最近的報道,說是謠言也不完全對,雖然的確是危言聳聽了些。目前再糟糕,也還是發生在反應堆安全殼內部的事情。
很多負面的結論都是基于前面說的,爆炸造成了安全殼破裂。內部的物質可能流入大海與空氣。就好像一個小孩在游泳池邊撒尿,連續尿了5到6年終于把這池水給污染了。 就像前文所說,盲目的猜測并不比實驗監測更靠譜。可是,看著小孩尿尿,我換個池子總是覺得心里痛快很多。不能因為化學試劑測不出什么東西我就非要享受這水啊!
另一個關于輻射的問題就是,我們也不知道多少年之后會不會有影響。就像老媽念叨你,不注意保暖以后得關節炎。更可怕的是,關于核輻射,歷史上總是有很多后知后覺后悔的例子。所以,哪怕覺得這樣的忠告并沒那么有說服力,我還是選擇相信。
寫到最后,這里還想特別發一張在搜索資料時發現的圖片。但是考慮到實在太可怕,只是給出鏈接。請大家飯前觀賞以便減肥。(請慎重點開鏈接,會引起不安)
http://www.iflscience.com/physics/effect-radiation-body0/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