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銷魂,
若隱又若現,
誰知船屋內,
菊韻茶正香。
?———2017中秋賞月茶會
今天是個好日子,月圓人團圓。
看朋友圈刷屏的主角:風景?美食,遠自美國優山美地、加拿大的第一雪;近自蘇州那人流如織的平江街、寶帶勝景、園區月景,各種方式傳遞著溫暖的團聚。
看各朋友群的主題:祝福?問候。中秋佳節快樂,紛至沓來,各人感悟。
記得小時候,盼過節,中秋是大節,祭祖、大團圓,熱鬧不亞過年。長大以后,也是與父母一起過,飯后踏月,蘇州賞月地有名的有寶帶串月、石湖賞月等。前幾年倒是軋熱猛,與先生一起去過石湖行春賞月,人山人海。
今年,則放生吃素,落個清靜,與父母一起吃了晚飯,邀先生、慧盈去了九蘭雅室一聚。
紅菱、栗子、桔子、桂花冰糖芋艿小圓子是蘇州人中秋佳節桌上不可少的食物,有祝福的含意。
紅菱——靈光,桔子——吉利,栗子——利子,桂花冰糖芋艿小圓子——團圓、甜蜜。
當然月餅是主角,慧盈與我各自帶了喜歡的,慧盈是自制的,我是外賣的。不管有什么不同,唯有一份美好祝愿是一樣的。
一路上到雅室,月姑娘給我們面子露臉一笑,旋即又躲進了云層,唯留云隙邊的月光,時時撩撥人心弦。
今天進屋先給達摩祖師、觀世音菩薩上香上供致誠叩拜,愿十方大眾平安康健,愿所有來雅室的朋友心想事成,愿九公子順心如意。
今天的茶是慧盈帶來的,九蘭主泡。什么茶先不說。從干茶看,細致索緊,色澤深黑。
洗茶時,坐在九蘭旁邊,雖遠但聞到了濃濃的香味,如涂了蘭寇魔力香水的時尚女郎,很能吸睛。這一泡色澤已是很艷麗且油潤。湯水干凈,沒舍得倒,就當是第一泡。入口的口感,舌根處有澀,茶香濃。
第二泡,邀了五哥一起品鑒。老茶客,用宋朝建盞隨便喝茶,低調奢華有內涵,五哥講此茶年輕,爆發力強,但后勁不足,水溫略低點,過高的話估計只有三板斧的活了。但此茶做工還是純的,按10分滿分,可打7.5分。有些人亦如此茶。
第三泡后,茶的香味逐步散去,回甘倒是多了,醇厚感也有溢出。感覺如今秋的桂花,初開即"滿城皆有木樨香",幾次雨后,即歸平淡,唯留幾枝掛少許,香味無處再妥得。
茶葉舒展開來,整齊,嫩葉較多。此茶為2017年制作的古樹紅茶。
再講講今天用的茶器:
民國的粉彩蓋碗,此器色澤艷麗明亮,大小適中,杯托成波浪起伏,煞是好看。
五哥自用的宋朝建盞,被茶水滋養的油潤潤的。五哥告訴我,老的茶器由于是柴燒的,只有常用,冷熱水交替,才能將瓷中的松油激發出來,杯子才會潤。
民國的粉彩嬰戲杯。當時人民幸福感指數不低,小日子過得不錯,沒事在家生個娃什么的。這些個美好祝愿,在日常品中時有表達。看杯子上孩子在趕集,身著彩衣,手拿燈籠,肩扛手提,一幅欣欣向隆之景。
百子圖也是如此吧!每個年代的物件,都會顯示出當時的社會情懷,人民生活水平與質量,是傳統文化的一種承載與傳遞。
明末德化馬蹄杯,此器型兼具了喝茶與聞香的功能,看來現在制作的聞香杯倒顯得多余與滑稽,感覺有畫蛇添足之嫌。此馬蹄杯聚香,飲后聞香一舉二得。
最近德化瓷在九蘭這唱了主角。白細如雪,色潤如玉。這物件怎么配都上層。我選了"花開見佛",此杯花型為暗刻,佛手拈花,手形完美,杯底有"萬"字形,五哥介紹,明德化窯多出產供佛用品,佛像、香爐等,這杯即是當時的供佛用杯。阿彌陀佛,因緣和合,感恩菩薩厚愛。
茶過三巡,茶點招待。只是這器真是美爆了,荷花碗,粉彩雙喜蓋碗,與這碗內的黃圓綠糕搭配起來,真是古今包容,新舊交替,不知食者是否也來回穿越之?
真是:吃著碗里的,賞著碗外的,只怕連碗內的滋味都忘了。
擺拍是永恒的主題!
最后來一張2017年中秋佳節的大合影美照。兩小妞盡管著躲在胖乎乎的我身后!
中秋節上個月圓圖,這是轉發,蘇州婁門,聽說是P的。管他,美就行。天氣預報說今夜有雨,但至今未落一滴,是不想掃了大家的興吧!
現實中的夜景猶不能讓人興奮,但遠處那一盞明燈,在黑暗中顯得如此珍貴,分外明亮,如心燈般,由小而大,慢慢將會照徹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