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用感情和希望去創造一樣東西,那一樣東西就會被賦予靈魂。每個人都沒有離開過我們,他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
冬日的陽光仍舊有幾分熱烈,但心冷,竟無從知覺。倘若談到生離死別,即便是微小如塵埃,我們也會心生出些許惆悵的。因為,無論儒、釋、道,還是縱橫陰陽,這都是無解的。
一部前期低排片的動畫會依靠口碑爆棚,生生殺出一條血路,票房登頂。Coco 的成功所依靠的,更多的是電影質量本身。
Coco 真有這么好?不就是個動畫片?我是帶著這種疑問進入電影院的。開場就毫無懸念,先聞其聲,后見其人。然后是色彩斑斕的圖片,華麗的場景,大寫的懵逼,笑聲不斷。前一秒還嘴角上揚,下一秒淚眼婆娑。
Coco的厲害之處就在于此。讓你的思緒和情感自動帶入。除了自己哭成狗以外,還能感覺到起碼半個電影院哭成狗。喋喋不休的小孩子也安靜下來。
電影元素:
1.萬壽菊: 電影里,亡靈的世界想回到生者的世界是要走過一座由萬壽菊組成的橋的。照亮他們回家的路。
2.祭壇:放上過逝的人喜愛的食物,等待亡靈回來享用.
因為死即是生,在另一個地方點亮光芒。
3.無毛狗:? 是亡靈世界的引路犬,它們帶領剛過世的靈魂走向新的世界,因此被稱為墨西哥神犬。
4. "亡靈的世界"和"被遺忘的世界:生者死亡會到"亡靈的世界"在那里有新的世界新的狂歡, 而被遺忘人, 就會到"被遺忘的世界",那才是真正的死亡.
影片里關于人類世界和亡靈世界有一個很明顯的主線,就是你死亡時的模樣,便是你在亡靈世界的模樣,所有的所有,和你在世間并無區別,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只是換了個地方存在,你存在的根源是要有人一直記得你。
亡靈節是用來祭奠逝去的親人和朋友的節日。和中國的清明節有些相似,但是文化方向卻是背道而馳。一樣是持著死后有靈魂存在的文化信仰,這兒卻歌舞盛宴,把酒言歡,在迎接逝去靈魂回歸的日子,歡度僅有的幾刻重逢。
誰又真的會對陰陽相隔無動于衷?不過愛的表達方式不同罷了。如果真有亡靈,有一個特定的日子,能夠重回人間,與親人相見。" 許久不見,見你們仍過的好,我就放心了" 。
影片的策劃和設計,也是相當給力。邏輯的縝密,劇情的起伏、感情的波動、音樂的動人,美術的精良。但最終成功的設定是歸根結底服務于“愛
? ? ? ? ? ? 夢想,孩子,父母,愛人
米格爾喜愛音樂,在亡靈世界尋找先祖時意外得知當年真相。崇拜的偶像成了家族仇人,一直陪伴他尋找先祖的人,才是他的先祖。埃克托問她的妻子你是不是原諒我了,她的妻子回答我并沒有原諒你,但是我會幫助你。
全無道理,又無懈可擊。如果打算愛一個人,你要想清楚,是否愿意為了他,放棄如上帝般自由的心靈。從此心甘情愿有了羈絆。
整個亡靈世界,設計得相當精妙,coco的一生,在年幼時以為自己被父親拋棄,被強勢的母親拉扯大。一個人操持著整個家族直至夜深人靜,或許才會打開抽屜看一看父親的臉,讀一讀父親寄來的信,哼著父親為自己而作的歌,回憶過去快樂的時光。
或許這才是為什么影片叫coco的原因,所以當米格爾彈起rememberme,她才能在記憶深處找到了父親,也終于在臨近死亡之時,諒解了父親。
米格爾的追夢和成長。埃克托的懺悔和歸家串聯了整個故事。電影里體現了亡靈節非常重要的價值觀:
珍愛你的家人,不要遺忘他們。
永遠不要忘記你的家人多么愛你。
請你記住我。請不要哭泣。我會把你帶在我的心里,你就有我在身旁。
我是雪櫻,一個些許慵懶些許文藝的90后,喜歡我的文字的話可以關注我或者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