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遠程研修是自研修以來我認為收獲最大的一次。之所以這樣說,皆因吳正憲老師的那節《估算》公開課。其實聽吳老師的課也有多次,唯獨這節課印象最深前前后后我看了好幾遍。不是因為她那詼諧幽默的語言,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也不是因為吳老師對教材的深入挖掘,而是其中一個小的細節深深打動了我,并由此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那個細節出現在練習階段,吳老師出了一道聯系生活實際的估算題?;卮疬@個問題的同學不知是緊張還是不會,站起來說的磕磕巴巴沒頭沒腦,旁邊一個女生等不及插了一嘴。吳老師面帶笑容不緊不慢地對回答問題的同學說:“不著急,你慢慢想,我們大家等你。”轉身和藹地對插嘴的女生道:“給別人機會喲,請尊重別人,學會傾聽?!苯又鴧抢蠋煵患辈辉暌蕴釂栴}的方式幫助那個學生理清思路,解決了那道練習。
聽到這兒,我心里咯噔一下,臉唰地紅了。因為這種情況太常見了,教學時常常碰到,可我從未像吳老師這樣處理過:從容、堅定地信任且尊重學生,哪怕是差等生,就連批評那個女生也充滿著和善。相比之下我的處理方法特 “高效”,兩字-----“坐下”。與吳老師的這種差異困擾著我好長時間,之后我不止一次地思考我的這種簡單粗暴的處理方法是何原因,結果發現我的想法不但“有理”而且貌似還很充足:1、回答問題的學生思路不清,計算不順,耗不起,耽誤大家(其實是好同學)的時間呀。2、通過回答,我知道這個同學不會,提問目的也已達到。3、磨磨蹭蹭完不成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可不行。4、更重要的是人家吳老師上的是公開課,我呢上的是平常課,除個人素質沒法比之外,上課的情境和要求也不一樣呀,保不齊吳老師是個“演技派”。想到這些心里安慰了不少,雖然對這種做法深有好感,卻未曾在教學中運用過。
一個月之后,也就是2016年11月的一天,吳老師課上的情況在我的課堂出現,略有不同的是那個回答問題的學生“嗯……嗯……”的回答方式,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我本想揮揮手示意那個同學坐下,可是當手舉在半空之際突然想起吳老師在那節公開課上的處理方法,不知哪里來的勇氣,當即決定我要做出改變試一試,哪怕 “生搬硬套”也好。于是我面向學生,制止了他們毫不掩飾的大笑,“給別人機會喲,請耐心等待,學會傾聽,嘲笑他人不如鼓勵他人,小伙伴們一起進步才開心呀!”聽老師這么一說孩子們把目光齊刷刷地投到那個同學的身上,耐心地聽完我倆一問一答的全過程,雖然費了不少周折,那節課剩下的時間上的特順溜。
課后我重新深入思考了那些阻礙我進步的貌似理由“充足”的借口,發現其實個個都站不住腳:1、真的耽誤好同學的時間了嗎?好似沒有,也許他們會少做一道題,可是“尊重”“耐心”這些重要的心理品質得到了培養啊。尊重他人,對他人有耐心,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寶貴的品質。2、提問的真實目的就是了解學生會不會嗎?好像也不是,提問的真實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鍛煉思維。3、課堂的教學任務真的雷打不動嗎?哪里會呢,每節課老師們都會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一些調整。4、吳老師真的是演技派在表演嗎?開什么玩笑,靠一時的表演怎么可能成為專家。那,問題出在哪兒,為什么之前出現類似情況我都急哄哄地讓那些差生坐下呢?在苦苦地逼問了自己整整一個晚上之后,我終于得到了答案,雖然很殘酷,卻很真實:
耐心!我對回答問題的學生失去了耐心,他的表現使我產生了挫敗感。
想到這一點時,我著實被自己嚇了一跳。什么“耽誤好同學的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統統都是掩蓋自己 “因為挫敗感而失去耐心”這一真相的借口,內心深處不易察覺的想法其實是:“我怎么教不會你呢,被你打敗了,不會不會吧,真沒辦法 。”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原來問題出在我的身上而非學生。一個對學生失去耐心的老師,怎么可能做到從容、堅定與和善,怎么可能做到平心靜氣循循善誘。接受學生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教學能力水平不高的現實,耐心地對待學生,耐心地對待自己,也許伴隨學生們的自我成長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