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講了電競教育,雖然這個詞很熱,但貌似有點嚴肅了,所以這期我想說說近期另外一個電競圈的熱詞,那就是“地域化”,這個詞可以有很多種理解方式,我今天想談更多的是自己對于職業電競賽事及俱樂部區地域化的一些理解及看法。
電競地域化的“迫”:從上海“走出去”
? 毫無疑問在中國電競發展路上,直至現在上海起到的作用無可比擬,BBkinG在知乎上有關于這個比較權威的回答(上海為什么成為中國電競中心),我就不贅述了,所以圈子里才流傳了一句“中國電競看上海,上海電競在閘北”的口頭禪,從這幾年發展的情況來看這話說的確實沒毛病,你可以理解上海起的叫高瞻遠矚、引領潮流、樹立行業規范的作用,但也正因如此,電競頂級賽事、核心職業俱樂部、電競產業核心資源這兩年過度集中在了上海,LPL今年把主場從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的虹橋天地遷到了位置核心的正大廣場后,整體的上座率反而大不如前,你可以說是因為今年缺了不少韓援少了亮點,也一樣可以認為上海電競用戶已經被過度消耗了,在此我不下定論,其實僅僅只是一個縮影,另外從去年開始LPL要做全國主客場的消息就傳的此起彼伏,為什么今年還沒辦法落實?
?拋開錢的因素,我認為核心還是體制所致。大家喜歡拿電競和傳統體育相比,那么我們就把職業電競和中超比較,中超的球隊都是有地域標簽的,無論是上海申花、山東魯能、北京國安,后面的贊助商名字可以換,但往往一支球隊代表一個城市一個省就是一直傳承下去的。反觀職業俱樂部,他們有資本的標簽,但身上卻沒有絲毫地域的標簽,誰去杭州、廣州、成都、武漢?我真說不上來。找個恰當點的比喻,俱樂部對全國大多數粉絲來說,更像是歐冠的豪門,是巴薩、皇馬、曼聯、尤文,是天上的星星看的到摸不著。雖然德杯、周年慶、賽季決賽早已走出上海,但對體量龐大數以千萬計的粉絲來說,這些充其量算是個豪門中國行活動,電競既然是體育就不該走的是明星演唱會的路線,他們需要自己的主場、主隊、信仰,所以這才說“迫”在眉睫。
電競地域化的“利”:讓粉絲“走出去”
?地域化的“利”一定不單單只是為了滿足粉絲們的需求,我們要看到這樣的舉措對于行業進步的推進,我們更要看到從中可以建立的商業模型,畢竟只有在產出和收益形成正比的時候,這樣的行為才不叫現象級,成為可持續型。
?首先馬上可以想到的就是用電競推動商業地產的年輕化,目前全國的商業地產面臨這樣一個困局,就是當線下的shopping mall只能依賴親子賺錢的時候,當互聯網時代深深影響的新一代年輕人除了偶爾去線下看個電影吃個飯,娛樂時間完全被線上所占用的時候,怎么引流年輕人到線下?已經成為未來拯救商業地產的重要課題,其中以電競作為突破口絕不只是概念,我們試想一下打造電競城市的主場,以職業俱樂部成為主場的核心內容,平時訓練周末比賽來拉動粉絲到線下來,并且帶動主場周邊的吃穿住行的年輕化商業地產項目,絕對潛力無限,而且無論是萬達的公子哥王思聰,還是珠江集團的太子爺愛德朱,大多數玩得起電競的老板誰沒點地產資源,據我所知大多早已開始提前布了局,今年應該就能看到一些端倪,這里就不劇透了。
?其次地域化能給粉絲經濟帶來的消費升級,國內電競俱樂部這件事普遍做的不太好,除了幾家頭部俱樂部,大多數只專注于比賽成績,無暇顧及這些小錢,畢竟他們認為成績代表了粉絲數量,只有粉絲數量提高了,經營了才有價值,這無可厚非,但再試想下有了主場后,光門票收入就不菲,同樣會加速粉絲俱樂部在線下的建立,真正意義上增加粉絲之間良性交流,并且順便促進整個周邊產業從收藏品變為消耗品,當然這個模式最終一定會讓主場的俱樂部成為當地核心IP,那么授權就能帶來更多無限的可能。
?最后我們再設想下,今天阿里體育已經宣布電競比賽進入2022年亞運會正式項目了,那么電競進入奧運指日可待,想象下當中國再次承辦奧運會的時候,這些遍布在全國的電競主場就天然的成為奧運會電競項目的主場,那么發展的就是電競帶動的旅游產業了,這樣達康書記的GDP,一定會被守護住。
談了電競地域化“迫”與“利”,其實我也知道知易行難,本身電競就是個由個別幾個企業來帶動的文化體育產業,需要企業具備更多的前瞻性和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所以在文末還是要感謝一波電競圈的“爸爸們”,感謝騰訊和拳頭爸爸,今年把代表全球最高電競水平的S7帶到中國,感謝網易和暴雪爸爸,堅持著黃金聯賽全國巡回的模式其中包括去到新疆,感謝完美和V社爸爸,DOTA2的DAC已經開了好頭,今年CSGO的比賽注定不會寂寞。中國電競 on the road!Fighting!
競見,分享我眼中的電競圈,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