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王劉蒜:(?―147年),漢章帝劉炟玄孫,千乘貞王劉伉曾孫,樂安夷王劉寵之孫,清河恭王劉延平之子。東漢宗室、諸侯王。漢沖帝去世,太尉李固想立劉蒜為帝,但大將軍梁冀與太后梁妠共立漢質(zhì)帝。劉蒜無緣帝位,只得返回封國。劉蒜嚴謹持重,舉止有度,大臣李固等無不傾心于他。中常侍曹騰拜謁劉蒜,劉蒜沒有禮遇他,因此遭致宦官們的怨恨。本初元年(146年),漢質(zhì)帝去世,朝臣議立新帝,李固與司徒胡廣、司空趙戒等都認為應立劉蒜為帝。曹騰等勸說梁冀不要立劉蒜,而立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劉文與劉鮪勾結(jié)謀反,欲立劉蒜為帝。結(jié)果事情敗露,朝廷誅殺劉文與劉鮪。劉蒜受到牽連,朝廷下令貶其爵位為尉氏侯,流放桂陽,劉蒜于是自殺而死。
趙戒:(公元?年—公元約154年),字志伯,蜀郡人。東漢末年名臣,歷仕漢安、順、沖、質(zhì)、恒五帝,五朝元老。父趙定,以游俠稱。趙戒于漢順帝、沖帝、質(zhì)帝、恒帝之世歷位三公,登特進。屢居公輔,免憂患于無妄之世。
州輔:東漢順帝至桓帝時期官員,官至長樂太仆。本初元年(即公元146年),州輔等七人與曹騰一起,在迎立漢桓帝這件事情上“以定策功”皆有功勞,州輔以此被封為亭侯。
種暠(hào):(103年-163年4月2日),字景伯。河南洛陽人。東漢時期名臣,西周卿士仲山甫之后。初任縣門下史,后經(jīng)河南尹田歆之甥王諶舉薦,被任命為主簿。又舉孝廉,為太尉府征辟,再舉高第。漢安元年(142年),遷侍御史,糾劾貪庸官吏。之后受命監(jiān)護太子劉炳,以處事持重為漢順帝稱贊。旋即出任益州刺史,任內(nèi)撫納蠻夷,檢舉不法,由此得罪大將軍梁冀,遭罷職。后拜涼州刺史,深受百姓愛戴,轉(zhuǎn)任漢陽太守。再升為使匈奴中郎將、遼東太守,使反叛的烏桓望風而降。歷任議郎、南郡太守、尚書等職。延熹元年(158年),南匈奴反叛,漢桓帝命種暠以度遼將軍前往平亂,攝伏羌胡及西域諸國,使邊境安寧。后入朝任大司農(nóng)。延熹四年(161年),升任司徒,位列三公。延熹六年(163年),種暠去世,年六十一。并、涼二州百姓聞訊,為之發(fā)哀,南匈奴亦舉國哀痛。
劉文、劉鮪:(?—147年),建和元年(147年)十一月,甘陵人(一作清河人)劉文和南郡人劉鮪勾結(jié)謀反,放出謠言說清河王當一統(tǒng)天下,想共同擁立劉蒜為皇帝。結(jié)果事情敗露,劉文等人便劫持清河國國相謝暠,將他帶到清河王宮司馬門,說:“應該立清河王為天子,謝暠為公。”謝嵩不聽從,并責罵他們,劉文于是將謝暠刺殺。朝廷便追捕并殺死劉文和劉鮪。
王調(diào):李固的門生,在李固受到誣陷被捕入獄的時候,曾經(jīng)“貫械上書”,以證明李固是被冤枉的實情。
趙承:河內(nèi)人。東漢桓帝時期人物。在忠臣李固被捕入獄的時候,他曾經(jīng)與數(shù)十人計劃攜帶者腰斬用的刑具“鈇锧”,上殿去為李固申訴辯解。“鈇锧”(fū zhì)即鍘刀的一種,就是古時候腰斬用的刑具。
梁女瑩:(?—159年8月9日),安定郡烏氏縣(今甘肅平?jīng)?/a>)人,大將軍梁商之女,大將軍梁冀、順烈皇后梁妠的妹妹,漢桓帝劉志第一任皇后。建和元年(147年),被立為皇后。梁女瑩無才無德,長相平庸。只是倚仗兄、姐之勢,專制內(nèi)宮。且生活奢侈,使得漢桓帝對她冷落,于延熹二年(159年)憤憤而死。死后謚號懿獻皇后,葬于懿陵。同年,漢桓帝誅殺梁冀,廢懿陵為貴人墳冢。
郭亮:(公元133年—公元?年),故太尉李固最小弟子。
董班:字季,南陽宛城人。少時到太學求學,.尊崇奉侍李固。后來李固因忠直得罪梁冀而被害死,并被暴尸在洛陽城北荒野。董班聽說之后,冒死前去給李固收尸,并將靈柩送回漢中。后雖然被三公征辟,董班卻不愿意為官,隱身山林,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在整整一年的時間內(nèi),東漢王朝連死了順、沖、質(zhì)三個皇帝。
順帝梁皇后無子,梁氏選了易于掌握的二歲娃娃為沖帝,那時李固不在朝,抗爭不得。
沖帝死,梁氏又要立八歲的質(zhì)帝,李固作為太尉抗爭了一下,未能達到目的。
這次質(zhì)帝死,李固吸取以往的教訓,決定力爭一番。
本初元年(146年),朝廷官員分成兩派。一派由李固領導,擁立清河王為帝;另一派由梁冀領導,擁立劉志登位。
他與司徒胡廣、司空趙戒聯(lián)名寫信給梁冀,大意說,天下不幸,屢遭大憂,一年之間,連失三帝,如今又當立繼位人,這是萬事中最大的事,國家興衰,全在此一舉,太后為此操心,梁將軍因此勞慮。但是,要選擇“圣明”之主,必須廣泛征求群臣意見。
這么一封信,逼得梁冀不得不召集三公、二千石、列侯等大臣來商議。
最初,李固、胡廣、趙戒以及大鴻臚杜喬都認為清河王劉蒜賢明有德,聲望較大,又是皇室中地位最尊貴、血統(tǒng)最親近的后裔,應該立他。但是李固等人所贊成的,恰是梁冀與太后所不中意的。梁冀和太后心目中的帝位繼承人是即將成為他們妹夫的蠡吾侯劉志,可是在群臣一致贊成立劉蒜為帝的情況下,梁冀雖然內(nèi)心憤憤不樂,但一時還難于排斥眾議。
正當梁冀苦于謀劃之時,老謀深算的不倒翁中常侍曹騰深夜來訪,他向梁冀進言說:“梁將軍累世有皇室聯(lián)姻,長期以來,掌握朝政,手下又有那么多賓客,難免不發(fā)生差錯的。清河王剛正清明,倘若他做了皇帝,那將軍就要大禍臨頭了。不如立劉志,富貴才可長保下去!”立劉志,實際上是立梁家王朝;立劉蒜,梁氏家族命運不可捉摸。梁家最渴望得到的與最害怕發(fā)生的都被曹騰說透了。所以,曹騰這一番話,促使他下決心立劉志為帝。
重新朝議,梁冀擺出一副氣勢洶洶的架勢,說起話來,言辭激烈,斷然要立劉志。他有意以權勢壓人,明眼人一看就知,誰要不同意梁冀的意見,他梁冀就要殺人了!
自胡廣、趙戒以下的朝臣莫不被梁冀所嚇倒,都低下頭來唯唯諾諾地說:“唯將軍命令是從!”獨有李固、杜喬堅持原議,據(jù)理力爭,梁冀愈聽愈惱怒,粗暴地喊叫:“散會!”
李固仍認為眾心不可違,又進一步寫信力勸梁冀,梁冀為了排除李固的阻撓,與他妹妹梁皇太后商議,并以皇太后的名義,先免去李固的太尉職務,剝奪了李固的朝議權,然后再立劉志為帝,稱為桓帝。
漢桓帝即位后,曹騰與長樂太仆州輔等七人,因定策有功,都封為亭侯,曹騰被封為費亭侯,升任大長秋,加位特進。
曹騰在宮廷里面供職三十多年,經(jīng)歷了四位皇帝,都未曾有過失。他所推薦的都是天下知名的人士:陳留(今河南陳留縣治)的虞放、邊韶,南陽的延固、張溫,弘農(nóng)的張奐,潁川的堂溪、趙典等人。
曹騰為人胸懷寬廣,當時的蜀郡太守托送計簿的官吏送禮物賄賂他,益州刺史種暠在斜谷附近查獲了書信,就上書奏告蜀郡太守,并因此彈劾曹騰,請求將他交給廷尉問罪。漢桓帝他知道書信是由外頭來的,所以沒有怪罪曹騰。對于種暠的彈劾,曹騰并不計較,還時時稱贊種暠是個能干的官吏。當時的人都因此贊美他。
曹騰自幼入宮后與女子吳氏結(jié)為“對食”夫妻。曹騰死后,他的養(yǎng)子曹嵩(曹操的父親)承襲了他的封爵。
在立嗣選帝這個關系梁氏的生死存亡的問題上,梁冀、梁太后遭到了以李固、杜喬為代表的朝官士子的反對和抵制,雖然梁冀屢屢以權取勝,但是梁冀他們對李固、杜喬等人總是放心不下。早在沖帝即位時,梁冀就縱容那些被李固裁了官的人作“飛章”,誣告李固作為太尉竟結(jié)黨營私,離間皇室與外戚的關系。順帝去世時,人人悲痛,唯獨李固若無其事,不僅失大臣之禮,而且將功勞歸于自己,過錯歸咎于君主。再則,他在治理東南兩州數(shù)郡時,毫無政績。這次誣告,是梁氏給李固以一個警告,意思是說:你李固要知趣,不然的話,我梁冀可以隨時隨意地羅織罪狀,置你于死地。誰知李固是塊硬骨頭,不買這個賬,與梁冀愈斗愈烈,尤其在立桓帝的問題上,不給梁冀一點情面,梁冀也就起了殺李固等人的歹毒之心。
建和元年(147年),桓帝初立,甘陵人劉文不服,與南郡劉鮪聯(lián)合“謀立”清河王劉蒜。李固、杜喬原來固然贊成立劉蒜,但是,他們并沒有參與這個政治活動,工于心計的梁冀卻巧妙地將這件事與李固、杜喬掛起勾來。這當然是極狠毒的一著,在立帝問題上,桓帝對李、杜早就埋下私怨,如今又是劉文、劉鮪的同謀者,豈能為皇帝所容忍!于是李、杜兩人被捕下獄。但是,梁冀對李、杜的誣陷激起了社會的不平,李固的學生渤海王調(diào),戴著木枷上書,河內(nèi)趙承等數(shù)十人也到宮門外請愿。梁太后怕事情鬧大了,被迫放李固出獄。京師人得知,歡喜若狂,街頭巷尾歡呼萬歲。梁冀愈迫害李固,李固的威望就愈高,李固的威望愈高,梁冀就愈害怕李固。當梁冀得知洛陽人民歡呼李固出獄,大為驚恐,從而也就最后下了殺李固、杜喬的決心。處死李固的罪名是什么呢?繼續(xù)誣告他與劉文謀立劉蒜。
李固最終還是死在獄中,時年五十四歲。臨終時命子孫以三寸素棺、帛巾束首,入殮葬于漢中的瘠薄之地,不許葬在父親墓地周圍。
臨死前,李固給胡廣、趙戒寫信道:“我受了國家大恩,因此竭盡股肱之力,不顧個人死亡,志在扶持王室,達到文帝、宣帝那樣。哪想到一朝梁氏迷謬,你們曲從,把好事變?yōu)閴氖拢晒ψ優(yōu)槭∧兀繚h朝衰亡,從此開始了。你們受了主上的厚祿,顛覆而不扶持,傾覆國家大事,后代的良史,難道會容你們的私心?我的身體完了,在義方面還是有所得,還有什么可說呢!”胡廣、趙戒得信后感到悲痛慚愧,都長嘆流涕。
州郡官吏將李固的兩個兒子李基、李茲從郾中逮捕,都死在獄中。小兒子李燮逃出了性命。梁冀把李固和被害的杜喬的尸首放在雒陽城北十字路口示眾,下令說:“有敢來哭泣吊喪的,予以懲治。”李固的學生汝南人郭亮,還不到二十歲,左手拿著奏章和斧子,右手抱著鐵砧,到宮門上書,乞求為李固收尸,沒有得到答復。郭亮又和南陽人董班一同去吊喪哭泣,守著尸體不走。夏門亭長喝斥說:“你們是何等迂腐的書生!公然冒犯圣旨,想試試官府的厲害嗎!”郭亮回答說:“我們?yōu)樗麄兊拇罅x所感動,豈知顧及自己的性命?為什么要用死來威脅呢?”梁妠聽到后,將二人全都赦免,于是讓董班用布包尸歸葬。兩人從此出了名,三公都征召他。董班便隱居不出,不知到哪里去了。杜喬的屬吏楊匡向朝廷請求使李固和杜喬的尸體得以歸葬家鄉(xiāng),梁妠同意。
天下正直的人們?yōu)橹模敃r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剛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心術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榮華富貴享不盡。在跋扈將軍梁冀驕橫統(tǒng)治下,社會的不平,被這十二字鮮明地勾勒了出來,這是沉痛的呼聲,也是憤怒的呼聲。梁冀殺李固和杜喬是給朝廷的官人、天下的學士一個警告。也確實有不少的人害怕了,或者明哲保身,或者臨危而退,或者落井下石……無所不有。
當時京城洛陽流傳有這樣的諺語:“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還有名盛一時的經(jīng)學家馬融,他門生遍天下,不少名士貴人出自他的門下,他本人也很自負,自認為注疏經(jīng)書,賈逵“精而不博”,鄭眾“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只有他馬融。最初,他也恃才自傲,與梁冀等外戚頂撞,但是吃了幾次小小的苦頭,他就軟下來了,上奏處死李固,就是梁冀要他寫的。與此同時,他為梁冀寫《西第頌》,因而馬融在這一方面是為正直人所不齒的。